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莹 《中国广播》2013,(4):28-30
本文认为,广播媒体要做好春运报道,需要实现理念上的五个转变:由提供公共出行信息向提供个性化出行信息转变;由固定的大时段"我说你听"的播报形态向让听众成为信息发布者转变;以"大交通"概念向全国的交通信息网络版图转变;记者用脚步"丈量"春运,让"春运报道"的人文视角发生转变;强调春运途中的"紧急救援",让春运内涵的多元化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2.
2014年1月25日,央视新闻与百度的合作,以春运为主题,将大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成功制作了一期"数据说春运",广受好评。在一些业内人士担忧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时,央视有效利用互联网与新技术打造出"据说春运"、"据说春节"与大数据的巧妙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Big Data)这个原本只是少数IT人士了解的科技名词,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启动了投资2亿美元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且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希望增强政府收集、分析和萃取海量数据的能力。也有国外媒体认为,大数据是正在  相似文献   

4.
春运被称为中国式人口迁徙。每年春运都是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今年春运如何创新?随着京广高铁、汉宜铁路、武汉地铁陆续开通,火车站少了拥挤,多了从容,湖北成为"亿人过境"交通枢纽。"亿人过境",是社会现象,更是经济事件。我们的思考是,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春运的新变化、新气息,让经济报道接地气,深入新闻一线,见人、见事、见思考,回应群众关切。关注春运中的人,反映个人脚步与时代节拍春运1月26日启动后,湖北日报"经济纵横"版于1月27日、2月4日、2月5日,推出了《春运启程,陪你回家》、《回家路上,感谢有你》、《候车  相似文献   

5.
邹方 《东南传播》2016,(9):10-13
"大数据"正成为各行业争相拥抱的对象。对于一直被"唱衰"的传媒业来说,大数据能够让他们看到革新的希望,也将带来新的困境。大数据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反映事实更加全面,新闻记者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大数据让新闻展现方式更加形象和全媒体化;受众反应更加娱乐化和数据化。2014年1月,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节目,首次采用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广受好评。但是,大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与相关性与新闻内在要求相矛盾;大数据搜集方法、处理方式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新闻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国内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信息监管缺乏力度,新闻业的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6.
尼采在《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中说到:"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是具有一个意义的多元,一个战争和一个和平,一群家畜和一个牧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本文将从肉体理性的多面即——多元的意义,战争与和平,家畜和牧人方面并从封建势力的代表陈佐千即"火",弱势女性的代表颂莲即"水",以及火为了防备水而筑井即陈府残忍的家规,探析小说与电影中命运相同而性格不同的两个颂莲形象。  相似文献   

7.
刘玲华 《传媒》2011,(3):68-69
兔年新春,当人们还在欢乐喜庆过大年时,一个让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2011年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至此,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客观地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中国人民几十年努力的结果,是大好事。照理说,主流媒体要"敲锣打鼓"宣传,但我们  相似文献   

8.
杨向明 《新闻前哨》2013,(11):97-98
当今世界已经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有关统计表明,2012年互联网平均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68亿张DVD。爆炸性增长的数据,开始改变企业与人类的行为。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在公共服务、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决策将越发明显地基于对海量数据的智慧分析而作出。  相似文献   

9.
2008年冰雪春运书写了中国春运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的一幕;2010年,高铁和实名制两大新生事物的诞生,或将开启中国和谐春运的美好未来. 高铁,能否改变春运"一票难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民工潮的爆发,"春运"成为中国数亿农民工、学生族和探亲潮的心头之痛,"一票难求"一晃就是几十年.这一点,在2010年,人们看到了新希望--高铁.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渠道广泛收集大量数据资源基础上的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展示的信息时代;档案"数据价值"是一种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挖掘和应用而获得的价值.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档案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挖掘开发出新的档案"数据价值",为社会各界多途径提供利用,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档案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河南电台春运报道的主要特色:打造春运"信息库",做实春运报道;题材多元化,做活春运报道;多手段并用,做新春运报道。作者认为,做好春运报道最重要的原则是深入贯彻"走转改"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要以选题落实"三贴近",以制度保证"三贴近",以用稿引导"三贴近"。  相似文献   

12.
当下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已经勇立新媒体潮头。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全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生产模式。它们依靠强烈的互联网思维、海量的大数据和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重塑了新闻信息生产的模式。在新闻线索上向受众"索取",在新闻采写上坚持不用一个记者,在新闻编辑上力求千人千面,在新闻评论上完全由受众主导。它们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可以说是技术带来的革命,并将继续前行,引领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档案时空》2015,(12):36-38
一、大数据的概念 当前,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众说纷纭,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和定义,但其内涵基本一致.麦肯锡将其定义为:"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这说明了大数据不仅体现了数据量巨大,而且是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同过去的海量数据有所区别,正如IBM公司根据其本质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成三个"V",也就是规模(Volume),快速(Velocity)和多样性(Variety). 规模是指聚合在一起,供分析的数据量必须是非常庞大的,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由很多的数据组成的一个集合体。海量数据的整合是应用的基础,人们再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操作加工与升华,然后公之于众,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组成分子之一。大数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公众在家中便可达到类似"运筹帷幄"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就是所有的数据并不都是宝贝,我们有时候在看到一个数据的时候,并不能确切地了解他的真实性,从而会误导社会的走向,社会也将变得不和谐。新闻的传播也会受到大数据的感染,既会有动力也会有阻力,更会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2010年2月18日,《新民晚报》B6版刊登有《虎猫同宗》一文,文中说:"在动物学上,虎属于猫科动物,类虎古猫是现今虎的祖先。"这是毫无疑义的。文章还说:"猫与虎外貌非常相似,俗语画虎不成反类猫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有些猫的皮上还有虎纹,这种猫在西方称为tigecat。"既然"猫与虎外貌非常相似",那么能把老虎画得像猫的样子,已经不错了,可以说画"成"  相似文献   

16.
<正>1月20日,今日头条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算数·年度数据发布会"。作为国内领先的资讯客户端,今日头条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总估值超过了5亿美元,已经积累了超过2.2亿用户,每天有超过2000万用户在今日头条上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同时,这些用户的每一次刷新、点击也为今日头条带来了海量的数据。今日头条本身就是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今日头条不仅能够为每一个人按兴趣推荐信息,还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得到大众  相似文献   

17.
曲转 《新闻世界》2011,(4):132-133
每年的春运,总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政府在采取不同措施解决春运问题时,媒体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8.
2011 年3 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大数据研发计划。这项计划重点是增强美国联邦政府收集海量数据,分析萃取 信息的能力。美国科学基金会等6 个联邦部门为此宣布投资2 亿美元,主要用于提前获取、处理、共享海量数据的工具 和技术,文章在重点分析美国政府大数据研发计划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平台资源共享现状,借鉴美国经验, 提出制定科技平台大数据发展计划,促进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楠 《传媒》2014,(14)
正2014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两会"大数据》特别栏目共播出了9期节目。主持人在演播室中使用全新的立体成像技术和人机互动技术,生动、直观、易懂地向观众播报基于大数据对"两会"热点的分析,可以说,这是中国官方媒体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的电视数据新闻生产,其新闻报道可圈可点,当然,亦有可提升的空间。获取海量数据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前提。从国外的新闻业界实践来看,  相似文献   

20.
李俊雄 《传媒》2014,(8):26-27
正亚马逊掏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曾在媒体界上演了一场闹剧。大名鼎鼎的《纽约客》为此恶搞,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是因为"点错鼠标而误购,想退又退不了"。部分国内媒体信以为真,煞有介事地"辟谣",称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并非本意,而是因为"点错鼠标"。《纽约客》的一则恶搞消息缘何会为国内媒体当真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传统媒体的价值认知已发生动摇。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