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陈宪民 《出版广角》2013,(14):29-31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永远是优秀的内容。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深入研究数字出版战略布局、技术创新、运营与盈利模式及优化数字产品传播的渠道,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积极影响,开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传统出版社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教材出版的需求及要求,讨论了数字出版应解决的编辑、阅读、版权、付费及增值业务等问题,并研究了出版社与数字内容提供平台合作以及出版社主导数字出版这两种模式,为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提供了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3.
内容集成出版已进入数字化阶段.内容集成数字出版物从不同的维度可区分为原创型与集合型、聚集型与主题型、大众型与专业型、封闭型与开放型、编辑受控型与自由出版型、文本型与媒体复合型、静态型与互动型.传统出版社开展内容集成数字出版的路径包括优势内容切入、组建团队切入、构建渠道切入、迁移用户切入、多方合作切入等.传统出版社应根据自身积累、现状与发展愿景,灵活选择内容集成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与切入路径.  相似文献   

4.
过去所说的数字出版的概念比较宽泛,包含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发行.现在,将数字发行数字出版数字制作正式做了区分,这对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数字发行是指以印刷出版的正规出版物经过数字化处理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销售的模式.中国传统媒体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媒体内容,数字出版最首要的工作就是为传统机构服务,把几十年,几百年已经积累沉淀的优秀内容,把数百万优秀作者和编辑正在源源不断出版的优质内容进行数字化,以各种形式和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发行.  相似文献   

5.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物,做好数字出版,建立互联网思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在数字出版领域里的应用为切入点,指出在互联网思维体系下,传统出版数字化未来的三大走向:从版权售卖走向内容增值模式,由生产管理走向服务运营,由激烈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6.
观点摘要     
《出版参考》2012,(31):6
正罗小卫:数字出版与传统书业的互动互融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小卫在《出版广角》撰文:传统出版者不能墨守成规,要利用和发掘数字出版平台上优秀的内容资源,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未来发展必然是一个并存、互融的结局。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时代的转型不是数字化出版代替纸质出版,而是形式上的相互转换,相互借用,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卿 《编辑学刊》2013,(1):14-18
本文从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产品与需求的关系、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以及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概括出数字出版业不同于传统出版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2012年,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国外,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继续深入,数字出版市场表现抢眼,数字终端不断有新的突破,行业内部整合与企业间合作趋势日渐明显;国内,政府主管部门对产业引导力度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产值跃升新高,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多样化特征明显,移动互联网上升为主要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9.
王莉 《出版参考》2018,(1):33-36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传统出版企业也在积极践行数字化运营.随着数字出版的概念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我们现有的思维范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结合出版工作实际,从出版范式、营销范式,合作范式三个层面,探析了数字环境下出版角色的转变、数字内容解决方案、数字化运营管理模式等问题,希望能对我国传统出版的数字转型实际工作和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读者竞争和服务竞争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关系,探讨了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合作的可行性,并基于内容和技术两个角度,提出了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开展合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8亚洲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出版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与传统的出版传媒业不同,数字出版与数字通信、信息技术产业密切相关,必须加强数字通信、数字内容管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发展数字出版可能需要跨行业进行合作,还要加强统筹规划。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发展数字出版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加快融合发展的今天,文艺出版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IP化经营,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文艺出版社存在的IP化经营现状,指出应当从转变思维、完善版权管理、培养专业版权管理人才以及做好IP版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文艺出版社IP化经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方式,其内容编辑加工工作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同时借助网络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传播。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行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突破,重点突出了图书内容、生产模式、传播载体以及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发展。就数字出版而言,数字内容初始的编辑和加工,直接影响着数字内容的实际运营效果,笔者从数字出版入手,围绕数字内容的编辑与加工,对出版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党建》杂志社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3月21日在北京举行,宣布双方将在数字出版等新媒体领域开展多方面合作。此次合作也意味着《党建》杂志的传统新闻信息产品内容全面进入数字出版的终端用户领域。《党建》杂志社总编辑刘汉俊、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出版参考》2016,(8):51-52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统的纸质出版业逐渐向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开始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我国一些完成改企转制的大型出版集团从21世纪初开始也纷纷发力数字出版业,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05年开始制定数字出版战略,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江西出版集团2000年开始与北大方正Apabi、书生、时代圣典等技术提供商开展合作,计划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管理、数字化内容管理、网络销售等,实现从传统的出版物提供者向数字时代内容服务商转型;安徽出版集团推出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业务,建立“智慧校园”和社区数字网络教育系统,2010年开通“时代e博”网上教育平台;陕西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开拓数字出版领域,全国形成了十大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产业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是基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流媒体技术,融合传统出版内容,强调出版流程数字化、内容加工数字化、传播载体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从选题策划到印刷发行,从内容生产到载体设计,从定价机制到阅读方式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身处其中的传统编辑提出了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石磊  李弋  田大菊  谢婉若 《新闻界》2012,(24):47-52
本文以四川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为研究样本,从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数字媒体发展两方面,探讨数字出版区域性发展特征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切入点。认为数字出版产业不应把初期赢利作为主要追求目标,不片面追求大而全;传统出版业应改浅层合作为深层参股或并购等方式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数字出版应定位为知识服务业,以手机出版等作为开拓此领域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古籍出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当前古籍数字化成果初具规模,日益成熟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为古籍内容价值的再发现、再利用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文章通过阐述数字人文为古籍出版内容增值所带来的新机遇,指出古籍出版可以进一步通过统一的内容获取机制、集成化的内容管理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容利用方式来增进古籍数字内容的价值实现,古籍内容数据要素潜力的挖掘与发现将有助于推动古籍出版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出版理念,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关联日益增强,在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消费者到出版者,从以往单纯的出版社大客户发展成为出版社的合作者、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者。伴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图书馆以传统采购商、技术提供者、出版主体、内容提供者等多种方式融合到数字出版中来,在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体系和学术传播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