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理书中指出:音乐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现象,把这种有规律交替的强弱结构组成最小的单位,就是小节。整首音乐作品就是由这些小节组成的,就好比列车的车厢一样。每小节之间由小节线来划分,小节线就是一条条与谱表相垂直的坚线,上面顶到第五线,下面画到第一线。注意千万不要两头出线,否则就会与音符的符干相互混淆。我们把这样一条条的纵线叫做小节线,小节线把谱表分成一节一节的,从而形成了乐谱中的小节。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礼乐记》中谈“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也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秦家琪所谓“节奏”,指的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讲话时,声音是有变化的,高低、强弱、轻重、长短和快慢,这就是语调。说话既然有调子,就有节奏感。教师讲课就是通过语言对教材再创造,使“死”的材料变成“活”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节奏?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本是音乐上的用语.引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常常以此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纵观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进程也充满了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节奏。好的语文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礼记&;#183;乐记》日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7.
节奏.它的本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急缓、行止、强弱等现象,后来引申到书法、绘画等方面,一般是指艺术本身有规律的适速的发展进程。笔者这里所谈的节奏专指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相似文献   

8.
“节奏”原指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或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但近来有关“节奏”的一些新鲜表达正在各类媒体的传播下流行开采,“节奏”一词也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9.
正气震音练习【气震音要领歌诀】腹肌扩张与收缩,造成气流强与弱。疏密交替有规律,好似湖面泛涟漪。较长时值可用之,震幅大小随曲意,婉转吟揉音韵美,赋予乐曲歌唱情。气震音是利用腹肌扩张与收缩的联合运动(即腹部的弹力),造成气流的疏密交替(强弱交替),使之产生迅速而有规律的波动,这种用均匀波动的气流激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正,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即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课堂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松紧、快慢变化的规律。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所以,如何把握历史课堂节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闹,提高课堂效率,对历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礼记·乐记>曰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有教学节奏与学生智力活动的节奏"合拍"时,课堂教学才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控制论之父”维纳(美国数学家)认为;控制论的灵魂是反馈原理。反馈就是达到有目的的活动的控制,就是自控系统根据自身的行为结果,获得的信息,调整、校正自己的行为,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以趋向于某种预定的目标。我们运用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来研究课堂教学节奏的问题,是富有意义的。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课堂教学为节奏,一般指课堂教学进程  相似文献   

13.
“节奏”一词,作为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稍微有一点音乐鉴赏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首曲子,一味低沉平缓,会使人听了神情疲沓;反之,一味高昂激越,也无美感可言。只有高低相间,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才能使人充分享受有节奏的音乐带给人的无穷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4.
节奏,原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强弱缓急的变化和重复,侧重强调同一因素的反复交替。而绘画中的节奏则是指绘画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会产生韵律感,而这种情绪上的感受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体验。如星空的运转、四季的交替、波澜的汹涌、山峦的起伏、梯田的层叠、房屋的交错等,这些无不以波状错落、层层渐递的形式而使人产生运动的节奏感。韵律比节奏更委婉动听,更富于情感。绘画中的节奏和韵律往往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形成美感,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海丽 《教师》2012,(6):61-61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没有节奏,就谈不上音乐,更谈不上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节课中应该有紧有松,有展有收,讲究急缓和疏密,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若把它借用到语文教学上来,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缓急张弛,节奏艺术则是指如何运用缓急张弛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节奏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乐记》中这样阐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各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节奏,产生了对节奏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理解。音乐家将“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乐符现象”叫节奏;美术家认为节奏体现在形象的排列组合的动势上;建筑师则将鳞次栉比、曲直方圆的排列称为节奏感。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快”正是节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节奏一词最初的解释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音乐中可以没有曲,没有调,但永远不能没有节奏。一位弹奏者如能把一首曲子节奏特性,鲜明强烈地表现出来时,听众会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与之相反,如表演者把节奏弹得松散平淡,毫无逻辑性,哪怕音符表现得再准,也难以使听众感动。  相似文献   

19.
生物钟     
我们居住在一个富有规律的世界中,类似行星运动和地球重力作用等强大的力量控制着这个世界。地球的自转产生了24小时日夜交替的规律。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天24小时交替的内在的节律。这个内在的节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钟。  相似文献   

20.
“节奏”原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后来这一概念泛化了:学习节奏、工作节奏、运动节奏、打字节奏、线条节奏……速度的快慢,对比的交叉;虚实相生,阴阳转化;起与伏的关联,断与续的契合:这便是节奏的内涵。均匀的节奏让人明晰,单调的节奏让人昏沉,跳跃的节奏让人亢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