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是世界公认的象形文字,中国音乐记谱法体系属于文字记谱法。欧洲的古代记谱法,则属于字母记谱法体系。如希腊字母谱、梭密字母谱Solm—isati-on、拉丁字母谱、梭发字母谱Tonisolfa,以及中世纪纽姆谱Neunes。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音乐的记谱法没有朝着欧洲五线谱坐标式的记谱方向发展?这个问团的探求是很有意义的,这里面包含着汉字和记谱法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以及音乐心智行为重要特点。现就中国古代几种主要记谱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西方记谱法的文化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谱法就是记录乐谱的方法。无论是在古希腊出现的字母谱,还是欧洲中世纪出现的用于记录天主教歌曲的“纽姆谱”以及后来出现的简谱和五线谱等,它们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记谱法的出现和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当时音乐的传播和交流,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而记谱法是与社会、时代、环境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的。这些因素对记谱法的产生、发展、演变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研究记谱法不可忽略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用符号、数字、文字甚至图表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叫“记谱法”(Notation),其记录的结果就是“乐谱”。记谱法因国家、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出现过的记谱方法很多,目前世界通行的五线谱和筒谱,是经过多年发展变化,近代才从西欧传入中国的.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爱唱歌,可要上好一节唱歌课并不容易,尤其是教学生读谱,更是费时费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不断摸索,发现“听唱教学法”是一条适合中学生唱歌课的实用方法。听唱教学,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听唱法古已有之。纵观历史,歌唱的产生先于记谱法,听唱自然先于视唱。“当人类祖先劳作时发出第一声杭育之时,歌唱就诞生了。(鲁迅语)”而直到公元9世纪,人们才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音高。五线谱的出现更晚,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开始广泛使用。在记谱法尚未诞生或完善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竹笛,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演奏专业也是众艺术高校的热门专业,竹笛演奏从业者人数逐年攀升。但和其他中国民族管乐一样,竹笛的五线谱记谱仍未被接受,更难谈推广。在高校竹笛演奏教学中,更多的还是采用数字简谱来为竹笛记谱,这不仅背离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也使演奏者在参加乐团排练时略显尴尬。就竹笛的五线谱记谱方式,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分歧,那么,究竟五线谱是否适用于竹笛,究竟哪种五线谱记谱法才适用于竹笛,哪种记谱法才会被竹笛演奏者更容易接受,五线谱记谱是否需要改变竹笛传统指法与演奏习惯,是否需要特别的指法练习体系作为支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五线谱是世界各国通用的一种记谱法,比简谱记谱法形象、科学。为了普及五线谱知识,我在幼儿园进行了五线谱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是完全可行的。一、培养幼儿对五线谱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进行五线谱教学的第一节课上,我拿了一些曲谱给孩子们看,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了许多豆芽菜。”有的说:“我看到许多小蝌蚪在河里游。”然后我把这些曲谱唱给孩子们听,原来都是他们会唱的歌曲。于是,孩子们一个个兴奋起来,对五线谱有了浓厚的  相似文献   

7.
图形谱是指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这种记谱法历史十分悠久,十分形象,记谱形式多样。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现代派作曲家不满足于通用的五线谱,往往自行发明或创造一些新的记谱法,有的就利用图像来记谱,如具体音乐、偶然音乐及电子音乐,均使用图形谱。音乐课堂图谱是指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简洁明了的图画或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曲式结构等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音乐课堂手段。如何让学生完美体验音乐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思考的问题,然而现今的教学手段中,图形谱则被众多音乐教师所用。在15年的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对图形谱手段中的几个领域提出浅显见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种类繁多,演奏技术个性化强,均采用简谱的首调记谱方式沿用至今。伴随民族器乐国际化的进程,民族器乐必须采用五线谱记谱,但简单的采用五线谱记谱,演奏家在读谱的过程中会出现首调、指法与固定调之间干扰的情况,影响读谱和演奏的速度。为此,根据五线谱和简谱的特点,结合不同乐器的指法习惯采用移调记谱和五线谱简谱化的记谱方式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学习五线谱五线谱可称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字,它的记谱方法比较科学、严密,不仅能记载单声部音乐,还能记载多声部音乐,从复杂的钢琴谱到更为复杂的管弦乐合奏总谱,用它都能清楚地、准确地、科学地予以记载。有些调性多变的旋律,甚至无调性的的旋律,用简谱简直无法记载,而五线谱却能胜任。因此,世界上儿乎所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早就采用五线谱记谱。日本在四十年代是以简谱为主的(我国的简谱体系就是从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要学习五线谱五线谱可称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字,它的记谱方法比较科学、严密,不仅能记载单声部音乐,还能记载多声部音乐,从复杂的钢琴谱到更为复杂的管弦乐合奏总谱,用它都能清楚地、准确地、科学地予以记载。有些调性多变的旋律,甚至无调性的旋律,用简谱简直无法记载,而五线谱却能胜任。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早就采用五线谱记谱。日本在四十年代是以简谱为主的(我国的简谱体系就是从日本传入的),但只化了  相似文献   

11.
五线谱是一种科学的记谱法,只要学习的路子对头,并不难掌握。那么如何科学地、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呢?应该一开始就要学高、低音谱表,要树立方向概念、音程概念和形状概念,要与视唱练耳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五线谱是一种科学的记谱法,只要学习的路子对头,并不难掌握。那么如何科学地、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呢?应该一开始就要学高、低音谱表,要树立方向概念、音程概念和形状概念,要与视唱练耳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红军军号是军队简易通信工具,是人民军队独特标识和形象代表。由于军号的军用性质与密码属性,一直以来不为大众所关注,相关研究鲜有人涉足。红军的司号制度与号谱源自国民党军队,为了记谱与看谱方便,遵循传统状声字记谱法和唱名法,因此不能用西式五线谱记谱法来直接解读。军号具有携带方便、通信迅速、示知面广等特点,并在早期人民军队中充当军乐队的角色;但由于传达内容较为简单和传达距离受限,军号在后来的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被逐步边缘化。然而,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军用号谱记谱法与唱名法,红军号谱现已成为红色文化、军旅文化、通信兵文化和强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14.
人们很容易将识谱看作是音乐脱盲,这是对音乐脱盲的一种"曲解",我们不否认识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脱盲,但又否认它是促成音乐脱盲的唯一途径,它只是音乐脱盲的众多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普及性质的音乐脱盲教育,在选取记谱法方面,我们认为简谱要优于五线谱。  相似文献   

15.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始从20世纪初,开始使用五线谱教学方式的历史时间虽短,但就当前来看许多中小学音乐课本不再使用单一的简谱教材,并配有配套的五线谱教材。五线谱识读能力作为初中生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在实际开展五线谱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了解并研究重庆市大学城初中生五线谱识读的基本状况,发掘运用五线谱在教学中的优势,进而提出一些提升初中生五线谱识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今天使用的唱名是“意大利唱名”.最早是意大利人克雷兹于1035年前后发明的。唱名法的确立使音乐语言具有可读性。到18世纪,五线谱记谱法逐步完善.唱名与五线谱完美结合以后.唱名使每个五线谱上的音符有了固定的音高概念。即按照声学的依据.使每个唱名有了特定的震动频率,这种唱名法称为固定唱名法。固定唱名法传人我国,最早文字记载见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  相似文献   

17.
1.问:我们音乐教师用Word或wps编写音乐教案时,经常要用到五线谱符号、嵌入各种时值的音符(包括休止符)或音乐记号。怎么才能方便地输入这些特殊的符号呢?  相似文献   

18.
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史,在基础教育阶段,专家、学者、教师之间所谓的“线、简”之争,反反复复从未停止过。主要是所持的观念和立场不同,人云:“音乐教育要走出国门,要和世界接轨!必须使用五线谱”;亦云:“五线谱高雅是阳春白雪,简谱通俗、低级,是下里巴人!”孰不知广大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是面对大多数人,培养基本音乐素质的教育,决不是培养少数音乐家的教育。没有必要把门坎儿抬得过高。简谱的由来将音乐记录成乐谱有各种方法,其中有“音位记谱法”如五线谱、中国方格谱,它根据横线的不同位置记示音高;有“奏法记谱法”,根据乐器…  相似文献   

19.
<正>十五世纪左右随着音乐印刷术的发明、记谱法也逐渐完善,它不单单只记录旋律的进行,而且对作曲者所要表现的感情都通过一系列记号来标记.现在使用的五线谱是迄今较完善的、世界通用的一种记谱法.对于从事和爱好音乐的人来说,无论是演唱歌曲还是演奏乐曲,都必须从识谱阶段开始,然后通过练习达到熟悉的程度.这就是读谱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