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古代生土建筑遗址,它们利用天然土质材料经过简单施工而成,性质脆弱,在长期风沙场作用下遭受严重的侵蚀破坏.本文综述了土壤风蚀领域的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风蚀的最主要因素,如土的粒度、风速、土的含水量和冻融循环次数.本文区分出土易于风蚀和难于风蚀的粒径范围,说明了含水量差别及冻融循环对风蚀程度影响的原因,指出了今后生土建筑风蚀机理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有着大量的生土建筑并具有地方特色,其中吐鲁番拥有新疆最为丰富且最具特色、历史最悠久的生土艺术.文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新疆生土建筑的环境特征,并以吐鲁番生土建筑为例按建筑类型对生土建筑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技术与文化交流的产物。河南作为我国中原的核心区域,其建筑技术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河南地区为例,参阅由邬学德和刘炎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古代建筑史》一书,深入分析古代建筑技术的地理分布、文化交流及其对周边中原辐射区域的影响。一、河南古代建筑技术的历史沿革河南的古代建筑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河南境内的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早期建筑的遗迹,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土筑技术,简单、实用。进入夏、商、周时期,河南的建筑技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其建筑多采用夯土和木石结构,  相似文献   

4.
宋军 《学周刊C版》2014,(11):231-231
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它的最大特点是其高台建筑,即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是非常发达的.统治者之所以兴建如此多的高台建筑,除了这些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功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文化层面的需要.因此,高台建筑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形式,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本文就试着从这方面入手,对中国人的“台文化”做一翻解读.  相似文献   

5.
以研究安徽中部丘陵地区合肥六家畈镇生土建筑为出发点,从建筑选址、空间布局、建筑材料、营建技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对合肥地区六家畈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探析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营建,以期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适宜地区和经济条件下传承和再利用传统地域性生土建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嘉戎藏区地处川西高原东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造就了这一区域奇特的石彻建筑。本文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建造技术三个方面对嘉戎藏区石彻建筑的特色做了分析,对寺庙、碉楼、民居等最具代表性的嘉戎藏区建筑的空间布局、造型特点、施工方法等作了介绍。由此得出结论:石砌建筑不仅体现嘉戎藏族高超的建筑技术,而且体现嘉戎藏族绚丽的建筑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高原奇葩。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了传统环境设计教学框架技术被动的局限性之后,以河北北方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4年级住宅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建筑本体和建造逻辑出发,试验性地提出"将地域性生土民居空间建构课题融入住宅设计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成果到操作方法做了尝试,改变技术被动现象、融入空间建构理念、强调地域文化在住宅设计上的体现是增强区域性设计教学特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的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建筑质量通病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建筑工程中出现的各种裂缝,出现这种裂缝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材料本身的缺陷、温度的变化、设计以及施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的理论,对减少这类裂缝的技术措施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周画鸟     
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由他主持设计建造的各种建筑,既吸收了西欧古典建筑富丽堂皇的典雅气魄,更突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质朴凝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古代土建筑遗址保护加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代土建筑遗址保护加固研究的新进展李最雄王旭东从保护的角度,可把遗存在我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土建筑遗址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保存在露天的,如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交河古城、高昌古城,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及敦煌附近的玉门关、阳关等关隘;另一类是发掘后经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