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瞬时速度是高中生最先遇到的最抽象的物理概念,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对瞬时速度的表述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但建立瞬时速度概念需采用的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的方法,隐藏着巨大的智力价值,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应站在全局的高度,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全方位地搞好瞬时速度的概念教学,并分阶段指导他们逐步掌握瞬时速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会意字形成的意义许多学者把我国文字系统出现的时间定在殷商时期.殷商时出现了描状绘形的象形字,是我们祖先用符号记录语言、反映事物的开始.但象形字所表达的,只能是一些有形可见的具体名词.这种文字只能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的时候满足需要.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随着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的思维活动日趋复杂,语言也越来越发达,必然有许多抽象概念要予以表达记录,这就对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象形文字在这方面则越加暴露出弱点.再说,从理论上讲,凡视觉能辨别的客观物体都能描绘出它们的形状,可事实上象形文字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自然界存在着无数物体,用无数个象形符号去反映这些物体势必不可能.这样,象形文字和人们的语言表意发生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进了文字的发展,会意字的诞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结果.会意字的出现,给汉字带来了生机.会意字以象形字为基础,把象形字作为基本构件,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按一定方式组成一个新字,表达一个新概念.利用表简单意义的符号组合起来表较为复杂的意义,用反映实体的符号组合起来表较为抽象的概念,不能不说是造字法的一番革命.例如:  相似文献   

3.
一、揭示概念产生的背景概念是思维的结果和思维的基础的辩证统一,因而只注重概念的应用教学,忽视概念的形成教学是不符合概念的思维辩证性原则的。数学概念有的源于客观世界的现实模型,有的源于解决数学内部的某个矛盾,以完善或扩充原有的数学理论体系。在概念及其定义形成和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这中间体现着数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过程,对数学矛盾的认识过程是数学概念形成的实际背景,要揭示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就必须借助于客观材料揭示概念定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4.
蔡丰 《文学教育(上)》2014,(15):146-147
同文式会意字是汉字体系中一些特殊的会意字。这类字是把两个或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并列或重叠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一、从同文会意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谈其模糊性;二、从联想的思维机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三、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同文式会意字是汉字体系中一些特殊的会意字。这类字是把两个或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并列或重叠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一、从同文会意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谈其模糊性;二、从联想的思维机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三、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6.
表述辩证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语言应该具有清晰的涵义和明确的指称。辩证的分析和综合集中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从事实出发分析和综合事物的矛盾。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统一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概念的辩证推演。这种推演体现了事物自身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与过程。将不同矛盾通过分析和综合并运用辩证推演联结起来的过程就是概念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同符会意字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相同的成字部件作为意符一次性叠加合成的会意字.这类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溯甲骨文,下至现行汉字一直存在着,虽然数量有限,但意义重大,是汉字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生动的展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及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会意字的概念入手,通过《说文解字》一书来初步探究同符会意字的构形特点、表意功能、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从而全面展现同符会意字这一特殊类型的汉字的全貌,通过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同符会意字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以及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8.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把概念的本质属性全部揭示出来,用恰当、贴切、精练的语言加以表述,便形成了概念的定义.而数学的严谨性与合理性便在这表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所谓概念,即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在思维运动中产生,又在思维运动中发展。人类思维运动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和辩证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阶段,思维撇开对象的特殊性、个别性,撇开对象的联系,从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某一方面的共同属性,形成关于对象的抽象规定。在辩证思维阶段,思维经过分析综合,达到了关于对象内部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即“‘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特殊的和个别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列宁《哲学笔记》98页)使具体对象以精神方式再现出来。抽象思维所建立的是抽象概念,辩证思维所建立的是具体概念。由此可见,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区别首先并且根本上在于它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同,即在于能不能全面地、具体地反映对象,能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把握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揭示事物的运动发展。划分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应以此作为根据。  相似文献   

10.
同符会意字是汉字会意字系统中构形特殊的一类群体,构成重复的部件其本身的形体和意义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同符会意字意义的生成,本文从形合与义合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来认识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生成过程中的以形构意和以义构意两种不同的造字理念。  相似文献   

11.
会意字构形的意合关系类型与汉语复合词、词组的意义关系一致,体现了华夏民族对事物的整体认知特点,会意字构形具有灵活性与规范性结合、构件联系的不确定性与整体意义确定性结合的特点。会意字的结构体现出具象性、整体性、平衡性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汉语习惯于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用意象组合的方法使语言表述富于图像化,用联想、比附的方法来论述抽象的概念道理,这就是汉语的具象性特点.从汉字的造字法、汉语的复合词、汉语的语序以及表述方面可以看出汉语的具象性;汉语的具象性正是中国人传统的具体的经验性思维方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现代常用汉字字形为研究对象,筛选得出会意字300多个。通过对这些会意字进行源流考察,尝试从会意语境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文中将会意字的会意语境分为共通语境、特定语境和特殊语境三个类别,并倡导在会意字教学过程中使用会意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抽象行政行为的数量急剧增多。但是,由于其他非诉监督机制已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以致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实施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推动浓法治国的进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之进行司法审查已大势所趋。在此前提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便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象形造字思维直接孕育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会意思维则造就了源于老庄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儒家多倾向象形思维,道家倾向会意思维,象形与会意思维互补运用,便造就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汉字演进的历史中,“口”字是一个活跃的构件,也是构形功能完备的构件,分析“口”字的构形功能对认识汉字构件的构形功能具有典型意义。“口”字的构形功能有五种:一是做象形字的构件;二是做会意字的构件;三是做形声字的形旁;四是做形声字的声旁;五是做形声字的标记。前四种是一般的构形功能,第五种是特殊的构形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唐时期李阳冰曾刊定《说文》。就徐铉《说文解字》和徐锴《说文系传》中所引李阳冰之说,可以对李之刊定分为刊定字形、别立新解、刊定字形兼别立新解等若干类,分析其对《说文》的刊改情况。通过量化分析可知李阳冰之刊定主要是定为会意字,其次为象形字;李阳冰对有些字的刊定突破了传统六书的构造方法;徐锴、徐铉对李阳冰有些字的刊改是肯定的,但同时又极力维护了许说。  相似文献   

18.
汉代画像石所包容的艺术价值博大精深,其意象造型特点作为造型方式的一种,在中国艺术中一直贯穿始末,内容极为丰富。文章仅对其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进行探讨,分别从丰富多变的用线方式、影像造型方式、具有抽象因素的造型方式、平面化空间处理方式四个方面阐述汉代画像石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特点,并进一步阐述其可为现代中国画意象造型形式提供借鉴和开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从《红楼梦》“红色”翻译比较英汉颜色词的联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157-159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颜色术语被用来探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中英颜色词联想意义的不同,有时颜色词不能直接从一种语言翻译戍另一种语言。通过《红楼梦》中“红色”的翻译来比较中英颜色词联想意义的不同,进而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英语都有丰富的植物词语,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等的不同,由同一植物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往往不一致,因而形成了英汉不同的植物文化。文章对比了汉英同一植物词语的联想意义,探讨汉英植物文化的差异,了解这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