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单元习作二【习作要求】为别人画一张开篇对爸爸的外貌进行描写,文字不多,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走火入魔"、"和数学符号结婚"等描写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凸显爸爸对数学的热爱。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破冰之旅。激发兴趣,破除"怕"字是关键。有意识地组织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口述、笔写是教学的重头戏。此外,还要抓住积累这根弦不放,再辅以方法的掌握并灵活运用,习作成矣!  相似文献   

3.
"题海无涯苦作舟。"真乃苦恼人语,无奈之至。其实,如若改"苦"作舟为"巧"作舟,则题海或许可渡,而非无涯矣。解题之道,惟在深思而慎取。深思则渐谙规律,慎取则每生机巧,至举一而反三,则"巧"舟成矣。驾"巧"舟而游于题海,则从容取舍,常得捷径,轻松自如,兴味盎然。就文言文阅读而言,习题亦如海矣,其津渡何在?指津者,指点渡口也。精研则熟,君不见题虽成海而其型仅只几类乎?精研题型即可觅得渡口。熟能生巧,"巧"可作舟矣。今渡口已明,"巧"舟待成,何不加紧准备,放舟入题海一渡乎?  相似文献   

4.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就会发现,写出来的东西读不通者甚多。学生经常会"一听作文无头序,恨不能变小马良"。众多小学生在"有则抄来,无则应付"的状态下完成一篇篇习作。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切实把好学生习作起步关是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  相似文献   

5.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是说:画山不要把山的全貌画出来。只要  相似文献   

6.
说理文习作虽然在小学阶段所占比例较低,但对高年段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说理性"表达的能力。前不久,我结合"手机使用的利与弊"小小辩论赛,进行了一次"从辩论赛走向说理文"的教学尝试,效果不错。一、观看辩赛,类比中感知文体特征首先,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赛》,了解辩论赛的基本流程":开篇立论——驳论、自由辩论——结辩"。然后组织讨论:师:"开篇立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辩论伊始双方都亮明  相似文献   

7.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中段习作则是作文教学的初始和基础,因此中段习作在语文教学中显得任重而道远。而现实是很多中段学生对习作并非兴趣盎然,甚至谈"写"色变。要使学生对写话从"望而生畏"到"无所畏惧",从"无从下笔"到"思如涌泉",其中实践经验发现复写作文、积累素材,写出真实,发挥文本优势是中段习作教学的四剂"良方"。  相似文献   

8.
高菊云 《广西教育》2014,(29):13-13
正习作评改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评"侧重于引领和指导,而"改"侧重于斟酌与修正。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习作评改思维空间相对狭隘,主要体现在评改形式单一、目标空洞、评语概念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应当多元化,学生在习作评改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一、凸显师生角色定位,构建习作评改的框架从教师层面来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再度指导,从学生层面来说则是习作的二度创作。习作评改既需要教师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计初衷:鉴于三年级学生开篇习作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教师也觉得难以指导的前提,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习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专题展开了研究和探索,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为切入点,采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作文亦同此理。"凤头"亮相,一叶知秋。开篇落笔,如果能石破天惊,精华涌现,全篇则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正所谓:"心动神驰一瞬间,先声夺人看开篇!"  相似文献   

11.
谢俊美 《考试周刊》2013,(37):13-14
<正>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与"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他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①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自己"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②强调为文的目的乃在于"道"。  相似文献   

12.
激励性评语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趣味性评语有效地唤醒学生习作热情;启发性评语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可取之处,正确引领学生,提高习作水平;共鸣性评语通过师生对话,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让生命更健康舒展,委婉性评语则是委婉地向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曲径通幽"的独特魅力。"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充满人文关怀的绿色评语,焕发习作创新热情,开创习作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从第一学段的写话过渡到第二、三学段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观察、习作题材以及内容形式、速度连同书写格式,都有进一步的要求。"新课标"规定的这些要求如何理解,又怎样让学生达到,在这里作如下解读:第一学段"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关于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学》在开篇的话中刊登了陆友松老师的一篇文章——《简简单单学语文》,文中在习作指导方面的写什么,怎么写,认为可以这样“考虑”:首先精选典型例文,详加分析,从标题、立意、结构、技巧等方面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然后能“动之以情”“、鼓之以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而2005年第9期《小学语文教学》也同样在开篇的话中刊登了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发言《关于改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中提出习作指导方面的“建议”: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不宜大讲…  相似文献   

15.
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  相似文献   

16.
孙权说:"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缠家长时,应学会借助外援,用好教育环境的力量。1.借助司法力量解决暴力冲突。一位家长对老师产生了误会,于是跑到学校来质问老师,说着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然而窃以为,对待一件事,"为"与"不为"固然重要,但以何种态度去"为"则更为关键。在我看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最好的态度便是——谨慎小心,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能让难事变易;"不慎",则有可能使易事变难。  相似文献   

18.
<正>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习作教学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则应理解为主动放弃。学生在习作中的主动放弃,应当是在教师的理性指导下主动做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会让学生远离习作的"禁区",也会提高习  相似文献   

19.
正"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课如此,习作课更应如此。学生提笔咬笔头、"挤牙膏",大多缘于"无米下锅"。如何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提前预习,积累和遴选素材?笔者从时间节点的选取、预习方法的选择和材料的筛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一、让时间成为素材搜集的容器习作预习需要时间的积淀,把握好时间节点非常关键。时间过长,淡化了写作的激情;过短,则准备仓促,积累  相似文献   

20.
人在经历多次的挫折与打击后,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具体到习作上,则表现为学生丧失写作信心与兴趣、厌烦写作、害怕写作等心理特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通过降低习作要求、改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信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