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2.
秦选强 《湖北教育》2004,(23):20-21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3.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一、造履适足,还是削足适履[案例]为了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个学校往往都要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制订校本化的《小学生学校行为规范》《小学生家庭行为规范》《小学生社会行为规范》,围绕《小学生学校行为规范》,又分别制订《课堂常规》…  相似文献   

4.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5.
秦选强 《班主任》2005,(6):10-12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这是人本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教育必须克服形式主义,追求无痕的效果。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必须关注情感体验,从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必须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德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过道德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离开生活实际,德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必然选择。关注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关注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关注生活的需要【案例】课间,我刚要走出教室,罗蓉同学跑过来,匆匆塞给我一封信,然后跑开了。展信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迹跃入我的眼帘:尊敬的秦老师,我是鼓足勇气给您写…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并落脚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就会彰显生命活力。如何才能巧妙地将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有效实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当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经验和体会,充分运用“四个法宝”,“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观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言: "通过具体德育的生活而学习德育.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的道德教育,是赋予德育教育以生命本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一、“生活德育”的价值预设生活德育以“人性向善”为价值预设,充分肯定学生的精神生命、精神需要;肯定学生独特性存在的价值;相信学生能决定自己“是什么”和“将成为什么”。其根本鹄的是导引出一条现实途径:通过熏染、启发、激活、唤醒等诸多方式来发掘、弘扬学生道德潜质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3.
德育生活化寻求以生活为中心,引领生活,关爱生命,主张德育应该坚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归到生活的价值取向,制定回归生活的德育目标、确定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营造走进生活的德育方式,从而提升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霸桂芳 《考试周刊》2011,(2):214-215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关注个体生命、以生命为基准点的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变德教为德育,对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对人之理性、非理性乃至生命的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潜能、身心和情感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实现"自我"。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可以有效的建构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文化,实行"回归生活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模式,关注学生主体和自我教育的教育方法,实现完美人性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一味讲求单向灌输;在德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脱离。教育的最终日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使人幸福。因此,人性化是学校德育的最终趋势。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所以,学校德育要加强主体性,更新方法,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