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的道德意识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包括人的自爱利己之心、仁爱利人之心和同类怜悯之心,它们分别根源于人的物质属性、生存需要、尊重需要、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以及种类繁衍需要和同类怜悯心理;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感悟。包括反思自己和观察别人。逐渐明白怎样的手段和行为才是好的、恰当的手段和行为,能够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实现协调和睦;人在接受别人言行的道德影响、社会风尚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利他行为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依照传统方法无法超越先哲的解答.唯生物学家开辟了解释这一问题的新路.他们首先雄辩地论证:无条件利他难以逃脱自然选择的剪刀.其后汉密尔顿的"亲选择"理论和特立弗斯的"互惠"理论解释了有限利他存在的根据.达尔文道德问题笔记136年后的问,显示出他承认道德的先天性基础.循着这一思路,本文论证了"移情"是对陌生者施予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之根源.本文的结论是:人在更大程度上是利己的,但不乏同情心,会被他人的不幸所打动;这两种本能共存在个体中.很多常常以为的文化与本能的冲突,其实是本能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道德本能或善端人类这一物种在作为动物存在和作为人生活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自己文化遗传财富。这些文化遗传财富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我们都具有作为道德基础的本能情感甚至道德直觉。这些本能情感和道德直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本能或善端。道德本能或善端是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是人拥有德性、成为有道德的人的可能性。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习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习提供了动力。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恻隐的研究揭示出恻隐既是道德意识的“最初涌现”,又推动着道德意识的深化和发展,并具有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奉献具有利己属性,其表现有三,确立在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理论,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与日趋健全,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现实保障;道德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道德的完善,则是道德奉献利己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出现     
法律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私本能。法律不是国家的产物,相反,国家是法律的必然结果。人的自私本能也促使最初法律内容的确定,它们是公平、诚信的道德总结、公权和原始宗教礼仪。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性与道德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这种本质就是视人之为"人"。在一定意义上,人需要道德来反映和表现人性,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以人性为根基。人性之善是道德的本能体现,凸显精神之性是道德的人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诚实守信虽然只是立身做人的起点和出发点,然而,正因为有这样的起点和出发点,其它一切高尚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才有可能,它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基石,它决定着道德性质和走向。法律虽然能对市场主体的“利己心”起到限度作用,但市场主体利己心内在的限度最初并不在法律那儿,而在道德那儿;高尚的道德规范对市场主体的利己心并不能够起到限度作用,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对市场主体的利己心才能起到限度作用。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体现了对以往道德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抓住了当前道德建设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人伦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始点、初始边界,也是德育的始点和初始边界。人伦是人类生命利己本能的智慧发展,伴随着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优先顺序的认识而产生,"人理"与"伦序"关系的确认,既反映了"人伦"与"道德规范"的一体化建构,同时也证明了"明人伦"是德育的逻辑起点。"明人伦"是儒家人伦德育观的核心理念,把人伦关系的协调建立于自我内心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是其关键。从德育的发生和德育的实践功能维度上看,德育应当回归于"明人伦"的价值坐标原点。  相似文献   

10.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他把人的心理组织分为三部分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未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因受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规的约束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阈限之下。前意识属于可召回的潜意识 ,经有意注意和努力可转为意识。潜意识和意识是隔绝的 ,两者壁垒分明 ,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卫和检察并不准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到意识中来。他认为 ,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