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滋味说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不但以表现性的方式来创作艺术,也以表现性的方式来鉴赏和评价艺术,而最能代表这种主观性艺术审美立场的概念,莫过于“味”。“味”作为艺术审美概念,在我国发端甚早,它与我国人的审美意识本身即起源于味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考证“美”字的原始内涵,寻绎它从单纯的味觉到艺术审美概念的发展过程,举出先秦到六朝以“味”来评艺衡文的许多实例,证明这一衡文标准并非始于六朝,而是一个十分古老、源远流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审美传达是审美体验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阶段,也是其定型和物化的阶段。在审美传达中,艺术家一方面力图把自己最真切的审美体验一览无余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审美体验之体验也与其相伴而行,这种体验是对原初体验的修复、甄别和一定程度的理智化,于是它又必然地压抑了审美传达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既蕴含了对存在的敞亮,又凝结着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揭示,并寄托着人的“在”世理想。与存在与“在”的探寻相联系,审美表现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一种精神性的把握,这种把握既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其形式,又以实践的方式展开。本文从实践存在论视域出发,认为审美关系是审美发生的逻辑起点;审美向境界生成(becoming)的方式是审美修养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8.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9.
论意境的审美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10.
郑琳 《福建教育》2008,(2):62-62
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总是有“耳”无心,对欣赏曲目“提不起劲儿”,课堂气氛沉闷。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做到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艺术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切入点。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梳理分析及具体作品的再评价,阐述审美经验的独特性、主观性、活跃性,使理论研究对创作实践产生纠偏与激励作用,以形成艺术创作的宽松、自由环境,从而激发艺术家尽情抒发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在新世纪更加健康地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的美育职能主要体现在主动按照大学生审美的原则建构服务体系,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审美内容,满足读者审美需求。图书馆美育职能实现的具体方法体现在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审美教育、提供美的精神食粮进行审美教育等。对图书馆学的美育职能及方法的研究,奇以揭示其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中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吸收关学及其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13.
美是生命的运动——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民对美的观照从对自身生命运动的自我体验开始,升华为“美是生命运动”的核心理念,泛化出宇宙万物都有生命因而都是美的“天人合一”审美观。本文抓住这个命题,论述了由命题展开和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创造与接受)相关的缘情、逍遥、虚无、传神、自然诸范畴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其中对于逍遥美范畴的提出,强调了审美本质即逍遥也即自由,具有原创性。  相似文献   

14.
以象为核心,文学审美体验有三次跃升:从物到象,这是第一次跃升.因"穷"而觉解,获得大观世界的超越意识,这是第二次跃升.兴象以其审美感发性,高举精神,臻至审美之妙境,这是第三次跃升.  相似文献   

15.
诠释学上的两种所谓对立的方法实际上是可以互补的。在庄子美学诠释方法上应抓住两大关键词:回归与划界,这对研究中国美学史亦不无意义。回归主要包括:其一,回到庄子本身,谋求解释的有效性与开放性;其二,“庄子”与“美学”的融合,首要的是追问庄子本身的美学性;其三,对那些作为美学的参照物也应回到本身;其四,面对最基本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划界从整体上主要有:“美学史”与“美学创造”;文本原意与文本意义;审美价值与其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美学研究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促使人们情操的审美化,尤为重要.文学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文学创作是运用形象、意象、象征和想象等手法反映和创造客观现实,所塑造的成功文学形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船山在其诗论中用现量来解释审美经验,佛学现量由此而形成审美范畴。现量作为审美直觉,当下、直接地经验情景,天人互动中的相通相感,从而通向幽微灿烂的生命之境,是其主要的审美意蕴。而如此理解的现量,对佛学现量的本意已经有所偏离。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是呈现美学要素的载体,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深入发掘教科书美学要素和美育功能,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研究体系,为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美育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学生审美发展的目标。建构教科书美学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明确其研究范式。同时,作为教科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有必要明晰二者在教科书美学中的基本样貌、地位以及联结着两大板块的内在机制,以此明确教科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基本原理的视角对唐山皮影艺术进行赏析,探讨观赏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解读观赏者艺术接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