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倾向.在运用指标评价法测度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将空间地理距离、接收方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纳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利用中国286个城市数据就我国局域知识溢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及其关系作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知识存量和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本门槛假说成立,知识溢出的效果受到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相邻地区间的服务业合作,促进自主创新与知识溢出的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对于省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C-D形式的知识生产函数,运用空间计量德宾模型,基于全国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D资本存量和知识存量对知识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RD人员投入对知识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就外部溢出而言,其他地区RD人员投入对知识产出的贡献最大,其次是RD资本存量,知识存量具有显著负效应,针对研究结果对省域创新行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靳娜  傅强 《软科学》2011,25(6):140-144
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增长率、知识溢出、技术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差距等参数,建立了三部门FD I多参数溢出效应内生增长模型,讨论了各种经济因素对FD I溢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系统的动态转移过程。研究表明:外商人力资本增长率高于东道国人力资本增长率时,FD I的引入才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知识溢出才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对稳态增长率不产生影响,但在动态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率随吸收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而经济增长率随技术差距的扩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90-2008年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专业化集聚比较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区域创新,而多样化的产业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更有利于区域创新.R&D资本投入和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影响较大,而R&D人员投入-产出绩效低下.社会距离与技术距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开放的社会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与消化、吸收及创新,而技术差距阻碍了区域创新.最后,本文给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计量的区域间创新行为知识溢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宏  王娜  马倩 《科研管理》2013,34(6):9-16
创新和知识累积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生产函数刻画了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知识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创新性地考虑了本地知识存量与其余地区知识存量因素的影响,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常系数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区域间创新行为知识溢出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对地区的知识生产有显著的正效应,而R&D人员全时当量对知识生产作用不显著;知识存量对地区知识生产具有显著作用,本地知识存量具有正效应,其他地区知识存量具有负效应;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已经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趋势。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对区域间的创新行为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1—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标准体系构建代表地区知识扩散和吸收能力的标准化水平评价指数,并将其纳入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分析包括标准化在内的各要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产出形式(如地区生产总值)相比,创新产出更加依赖于知识存量,同时受到区域知识扩散和吸收能力的影响;知识存量和区域标准化水平对创新产出存在溢出效应,规模报酬递减;在创新知识产出过程中,研发资本、研发人员、知识存量、标准化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最后建议我国各地区基于不同的投入要素结构制定不同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知识存量对创新产出的规模报酬、区域对创新产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以及标准化水平对创新产出的规模报酬。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测度知识溢出,在空间相关视角下构建基于不同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十年期间各地区域创新绩效和知识溢出水平显著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在不同空间因素作用下,知识溢出均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都是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其中地理距离的作用更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8.
围绕知识溢出模型修正通过综合考虑区域邻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在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的思想基础上,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能够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发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值。进行了我国区域实证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省级层面标准化水平构建区域吸收能力指标,结合创新投入要素和产出指标,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Jones知识生产函数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模型。通过分析地理距离矩阵、研发能力距离、技术能力距离、吸收能力空间权重矩阵,实证研究省级层面创新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层面R&D资本、R&D人员投入下的创新产出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标准化能力能促进本省域的创新产出,但会抑制其他省域的创新产出。因此,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提高R&D资本、R&D人员、知识存量的投入,来促进我国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省域层面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在研发能力、技术能力、吸收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R&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体系中地理媒介知识溢出,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等学科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依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模型框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对我国高等院校R&D知识溢出的空间范围和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高等院校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知识溢出是正向的、显著的,但溢出程度较低;相邻区域之间的高技术创新具有空间依存性,一个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知识生产不仅增加自身区域的知识存量,而且会溢出到邻近区域,引起邻近区域知识存量的增加.依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强化知识生产与溢出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以我国各省市为例,利用GWR模型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等变量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通过溢出效应增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滞后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其中,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当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光 《软科学》2007,21(2):1-4
围绕区域知识能力综合评价和知识溢出模型修正,综合考虑区域临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通过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并在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思想的基础上,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值,使模型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加贴近我国经济运行现实。  相似文献   

13.
苏屹  林周周 《科研管理》2021,42(1):168-176
立足于区域边界的内外部视角,将创新活动的知识资源划分为自有知识和知识溢出两部分,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自有知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OLS回归结果表明: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溢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自有知识的主效应大于知识溢出,且二者在影响区域创新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先升后降;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除在0.25分位点没有显著影响外,在其他分位点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自有知识与知识溢出的交互效应在区域创新产出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R&D投入规模和R&D资源配置的区域TFP增长模型,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考察区域TFP增长和R&D活动的空间关联特征,着重探讨R&D资源在区域内部研发主体间的配置结构与区际间的空间再配置效应对地区TFP增长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TFP增长和R&D活动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俱乐部集聚特征;(2)R&D投入规模对区域TFP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区域内R&D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偏低,相较于企业和高等学校而言,科研机构R&D配置份额的增加更有利于促进TFP增长;(4)区际间R&D资本和R&D人员的流动均能够显著提升区域TFP,而R&D人员流动的作用效果更强。无论是当期模型还是滞后模型,上述结论均具有稳健性。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我国调整R&D支出总量,优化R&D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包含创新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增长模型,分析发现知识溢出和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在结构视角下考察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效应;空间维度上,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外部性特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高校应用研究经费内部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且知识溢出和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经典国际RD溢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1年的数据,回归分析企业国际化行为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关系并考察企业层面的资源和制度因素以及区域"情境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二者呈倒U型关系;企业人力资源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正向调节国际化的逆向溢出;而不同区域的企业制度因素(政府/外资参与)的调节效果有所差异:未考虑区域制度因素时,政府参与正向调节国际化的技术逆向溢出,外资参与不显著;考虑区域制度因素后,外资参与变得正向显著,而政府参与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收集了国际贸易、FDI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超越知识生产函数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1998—2009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创新的国际贸易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短期不显著为负,中期显著为正,长期显著为负。FDI技术溢出效应在短期显著为正,中期显著为负,长期不显著为负或不显著为正。在此基础上,从吸收能力和门槛效应视角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吸收和利用国际技术溢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梁琦 《科学学研究》2004,22(1):76-81
知识属于全人类,但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局限性,亦即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存在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构成空间集聚的重要机制,并强化集聚效应。从世界经济来看,由知识和技术溢出的地域性而带来的技术差异影响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改变一国的贸易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国际收入不均等、世界生产率差异的地域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刘和东 《科研管理》2013,34(1):28-36
收集产学研合作、FDI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1998-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域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内溢、FDI外溢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地理特征的影响更大;在地理特征中,地理距离比空间邻接的影响更显著;社会经济特征中,信息传播比人力资本的影响更显著。FDI技术外溢效应为正,在短期中显著,长期中则不显著。产学研合作内溢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不显著甚至显著为负。外在环境对创新溢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使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并分解中国主要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TFP),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主要城市绿色TFP的空间溢出效应,认为前沿技术进步是绿色TFP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却比较滞后;城市绿色TFP显示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存在空间溢出;其中研发投入对绿色TFP的增长不仅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明显的本地促进效应。人力资本对于绿色TFP的增长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