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视它在德育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基于灌输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价值实现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走出困境:“无灌输道德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 《教育探索》2005,(4):80-81
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既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对“灌输”的过分迷信和依赖.是德育工作缺少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倡导“无灌输道德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各种道德准则能够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帮助德育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的叙事取向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方式,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的体现。其核心就是“对话”。德育叙事与对话德育给我们的启示有:高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必须重构师生关系,正确认识对话教学与灌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一个世纪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并没有达到其本来的目的,相反,道德教育功能渐愈式微.在批判灌输的同时,人们也抛弃了传统,对历史上优秀的德育方法未能光大其现实价值对象性.欣赏更适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兴味,它作为对德育方法整体的超越而成为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关键还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新的德育精神.  相似文献   

6.
针对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疑惑,应从“度”视角来审视灌输所面临的问题,在必要可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度”,构建“有限灌输”,对于走出目前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全球化时代高校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新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灌输性和渗透性进行了反思,认为要提高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灌输必不可少,但灌输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必须创新,要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力量,充分体现德育的渗透性,要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注重理论创新,采用“主-客-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灌输和渗透的整体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灌输和理解的内涵揭示,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学生观和德育内容几个角度分析了灌输在实践中存在的原因,同时,从理解对教师的实践要求角度剖析了理解缘何被冷落的问题,最后明确提出了德育中应该关注学生道德理解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1.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必然要从给学生灌输使其服从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上来,本文以现代德育观视角,阐述网络德育中学生道德自主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条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必然要从给学生灌输使其服从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上来,本文以现代德育观视角,阐述网络德育中学生道德自主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条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灌输"曾与教育、德育等词通用,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的相似性是其成为教育隐喻、德育隐喻的重要条件,也是其在教育中盛行的原因.本文试图探析灌输隐喻的在教育和德育中的演变,并分析其最初的合理性和之后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将摒弃道德灌输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灌输在中西方德育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在西方德育实践中经历了宗教式灌输、进步主义教育反对灌输和灌输的再回复,在中国德育实践中经历了小农经济宗法等级制的灌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德育兴起与灌输的矛盾。通过中西方德育历史的回顾与比较,可以明确灌输的价值所在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试析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爱民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5-67,51
灌输的本义是“输送”,它是个中性的概念。德育实践中,由于对“灌输”认识的偏差,使得道德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活动,究其原因,可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学论等诸层面找到根据。由于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往为基础,使德育散发人性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檀传宝 《中国德育》2006,1(5):47-51,57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德育离不开科学的灌输,而科学灌输的前提是需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要,并建立在他们自愿、自觉的基础上。而将主体性与灌输有机结合起来是不断提高德育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但它不是万能药方,它是有限的,必须加以理性审视,慎重把握。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要完成党中央赋予的艰巨历史重任,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如熟悉教育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正面灌输作用等。进行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道德理念,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有效拓宽道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