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现念时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相似文献   

2.
荆学民 《今传媒》2015,(3):147-148
这套被命名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丛书,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批准文号:11&ZD075)的研究成果。丛书的著作者,基本上是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成员。对我们政治传播研究团队来说,2011年是一个与我们很有"机缘"的年份。因为,自2008年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并在硕士、博士层面设置政治传播招生方向而开始铺开的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到了201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中欧洲媒体的作用与变化。作者将长期困扰欧洲一体化的“民主赤字”问题与政治传播联系起来 ,认为欧洲一体化缺少有效的政治交流并存在结构性的政治交流障碍。作者从媒体发展与媒体社会责任两方面对欧盟的媒体管理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和评析 ,指出其所面临的挑战。同时 ,对当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勃兴与媒体的互动进行了简要考察 ,并指出在欧洲实际掌控媒体“游戏规则”的仍是多国政府。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探讨相关问题,实证性较少;大多数研究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考察互联网对于原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外文文献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内外学者未对"网络政治传播"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是当下国内外研究考察的热点,相对而言国内研究不足,后续研究可从这两方面深入,加强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播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传播模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演进,新媒体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更具时代特色的、更为有效的传播方法.本文拟对西方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作一梳理,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政治传播研究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政治传播并非是视界融合下的独立生成概念,而是基于传播的内容要素进行的分类结果;第二,政治社会化的旨趣在于让市民完成公民的转变,它并不是让社会领域政治化,将政治社会化纳入政治传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但政治社会化并不是政治传播的全部;第三,政治传播研究中的富媒体,穷民主并非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而是研究中的批判取向选择使然。  相似文献   

10.
叶杰 《国际新闻界》2023,(11):105-126
本文依托媒体政治传播理论,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中国主流媒体对民众政治支持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大样本网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主流媒体使用对政治支持的正向作用路径部分是以形塑使用者的官方意识形态立场为中介的;(2)威权人格弱化了主流媒体使用者意识形态立场的中介作用;(3)主流媒体使用、使用者意识形态立场与政治支持的关系具有较强异质性。未来还需引入前沿政治传播理论,构建更加细化的分析框架,深化中国主流媒体使用之于民众政治支持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guided by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heory, examined 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We tested whether certain communication sty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similarity within the family. Additionally, the independent influences of the mother and father,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of these influences, were considered.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similarity.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share their mothers' political attitudes than their fathers'. Explanations for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implications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ocialization literature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2.
Decade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ave demonstrated that political candidate images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electoral success and that campaign communication influences these image perceptions. However, questions remain abou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facets of candidate image, how electoral context and partisanship influence the salience of these facets, and whether privileged classes enjoy presumption in image facets that reinforce their dominant position in politics. These questions require a new approach to image research. We propose a multifactor approach that explor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ix image traits: character,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benevolence, homophily, and charm. The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application to two electoral contexts, the 2012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the 2014 U.S. midterm elections.  相似文献   

13.
同为帝制王朝统治下情上达的形式,上书与报刊如何区分、两者关系如何,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以报刊为基本史料,论文探究清季以降上书的形态递嬗,及其与报刊的关系特征。研究发现,报刊中的上书依据时序递嬗,呈现出勃兴、低落、迭起三个阶段性特点;上书与报刊的关系,以"关于上书的新闻"和"作为言论的上书"为特征;比较起来,上书与报刊具有历史情境的同一性和媒介特征的异质性。对两者的讨论,有助于理解新式报刊的中国前身和中国政治传播演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外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作为视角,考察了欧美传播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诠释和变异,研究了西方客观经验主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如何被潜移默化地等同于传播学的过程,同时以《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为例,对我国目前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注重研究范式、重新思考传播理论的教学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2019年刊载于两岸四地学术期刊中的传播学研究,由八位研究者共同参与文章的收集与筛选,筛选标准主要是文章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发现与创新等,兼顾主题聚类,最终将遴选出的文章分类整合成以下十个专题并简要论述,分别为:传播思想史与传播学在中国、重新理解"媒介"、媒介考古与知识革命、传播的空间实践、自我表露与数字隐私、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数字劳动、经典效果理论研究、政治传播的情感维度、听觉文化研究、互联网历史与记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批判学派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播学批判学派既是一个学科的流派 ,更是一种学术的思潮在传播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还未受到我国学者足够的重视。本文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发展脉络、重要人物、研究志向等 ,进行了宏观勾勒 ,以期推进对此学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传播政治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对上个世纪初以来的媒体改革运动的关注和主张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实践性的表征,表明传播政治经济学非一般性的学术自足性研究。面对新的实践背景,需要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政治传播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政治传播实践逐渐趋同,这种趋势在全球化的当今更加得到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传播学的重要拓展说起,着重强调了比较研究视角对政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呼吁学界对比较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相应指出了比较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军人物麦切斯尼是批判学派中少有的批判与建构并行的学者。他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路径揭示了美国商业化传播体制的种种真相,提出了传播拐点和传播研究革命的论断,并提出了各项媒介改革策略,对我们认识美国式商业化媒介体制多有裨益,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Facebook users’ management behaviors related to their—and their friends'—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ia social media, utilizing the concepts of context collapse and self-presentation. A new two-factor measure of Facebook management was developed, pilot tested (N = 139) and implemented in a survey utilizing a national sample (N = 352) of individuals aged 18–29. Results indicated Facebook users are not generally engaging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political disclosures or the political content to which they are exposed. However, as network sizes increase, participants engage in more disclosure behaviors and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manage content exposure. Additionally, participants with strong political beliefs engage in more Facebook management behaviors, possibly indicating an effort to limit cognitive disso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