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图书生命周期理论的图书广告策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需求属于精神文化需求范畴,它同一般的物质需求不同,需求弹性较大,读者的需求有较强的隐蔽性。近年来,我国每天上市的新书达到400-500种,再加上以往的图书,每年可供图书达30万种之多,消费者要想从数以万计的图书中挑选到满意的图书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读者购买图书的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指导读者购买图书所需要的信息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书业企业的广告是读者获得信息的一个主要方面,从某种意义而言,广告是图书销售的“推动力”。图书广告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只有依靠图书广告的精心策划,广告如何策划才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佳的…  相似文献   

2.
读者调查与图书直销山东省出版总社信息中心孙宝林陈钢了解读者需求是出版者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而建立图书直销网络又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扩大图书发行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将读者调查和图书直销这两项看似无关的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图书...  相似文献   

3.
出版社的图书广告按诉求对象分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普通读者;另一种是针对图书经销商,对象不同,在载体选择、利益诉求、表现形式、时间安排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读者是图书流通的终端。读者的购买行为,是在图书市场上通过选择、购买、阅读和评价图书来满足阅读需求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从闭架借阅过渡到开架借阅,是当前图书馆界的一种新趋势,开架借阅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的基本特征在于读者直接进库选择所需图书,减少查目录和馆员取书的中间环节,这种借阅方式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向读者揭示馆藏,宣传图书,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型读者的需求,使读者能触类旁通,得到系统的图书资料。第  相似文献   

6.
大凡有名气的出版社,都是十分注重图书规模效应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以出版英语教材及英语辞书而闻名于世;商务印书馆以出版语言工具书及学术著作而饮誉海内外。由此可见,图书规模效应,是出版社从编辑到社领导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O在营造图书规模效应方面,不少出版社的经验值得借鉴。一、区别不同读者群,研究需来倾向性读者需求的不断拓宽与提高,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逐步发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读者的需求,是使图书形成规模效应的前提。为了清楚地了解千千万万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不妨把读者分为若干读者层或读者群,对不同读者层…  相似文献   

7.
一、主题阅读类图书概说所谓主题阅读类图书,即以一个特定的话题为图书主题,从各个方面、不同层次对其进行阐发、描述、引申,以符合不同阅读层次需求的、体系相对开放的图书产品。关注这一话题的读者可以选择其中感兴趣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学生读者的集中共同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读者的集中共同需求刘瑞兴(唐山工程技术学院)一个图书馆的多名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需求同一种图书,称这些读者对这种图书有集中共同需求。高等学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这种需求。一所高等学校,特别是进入稳定发展期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全校的...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诸多理念和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到图书这种特殊商品的市场运作之中。所谓的图书目标市场选择,就是图书发行企业在对图书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选择企业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图书细分市场,然后针对细分市场选样,制订相应的图书目标市场营销方案,有针对性地挖掘市场潜力,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我国图书市场上,一方面,大型书店的图书经营品种不断增加,多达十万种以上,却多而不精、泛而不深;另一方面,读者很难买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图书,图书品种的现状已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要,供求矛盾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新…  相似文献   

10.
杨军 《科技与出版》2012,(10):121-123
随着读者对图书购买选择和要求越来越高,图书策划已经成为现代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策划编辑不但要对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不同层次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有较准确的把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现代策划编辑,要有良好的选题策划能力,知识创新能力,选题行动能力,业务开拓技能和职业习惯。只有这样,策划编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严志永 《出版广角》2016,(24):15-17
数字内容动态重组是满足当下碎片化阅读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制作图书精缩本是一种内容重组方式.本文在分析当前图书精缩本现状的基础上,将用户思维引入图书精缩本的制作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读者笔记数据动态生成图书精缩本的方法.在散文集《看见》上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动态生成图书摘录本并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在竞争层次和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市场环境中,或许我们可以"十年磨一剑"以求其质,这样的精品计算机图书对于读者和出版市场都是宝贵的,但在追求质的同时,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并不总是给我们那么充足的时间,众多读者能否忍受新技术"十年"后的再现?计算机图书出版社的责任和义务,其一就是要紧密跟踪前沿热点技术,及时高效地推出符合读者学习需求的图书,并形成一定的出版规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求,这对图书量的要求就显得很突出.这时,我们将面临质与量的选择--它们可以共存吗?  相似文献   

13.
图书营销渠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在图书供应链上,出版企业的核心价值和能力在于以读者的需求为价值导向,通过市场化方式优化配置出版资源,打造图书品牌,出版图书精品;设计和管理营销渠道,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图书分销企业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协作,打通图书传递通道。图书分销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和能力在于图书的传递速度与效率,通过与上游图书出版商的无缝对接,传递图书市场信息,快速高效将图书传递给读者,满足读者需求。图书供应链管理的这一过程实质是图书营销渠道的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无论是出版企业…  相似文献   

14.
图书市场细分又称图书市场区隔、图书市场分割、图书市场分片等,是美国著名市场学家温得尔·史密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指出,图书市场上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寻求着不同的利益,图书市场细分就是从读者需求出发,把具有不同需求和欲望的读者进行分类,以便使书业企业选择其中一类或几类作为目标市场的过程,或者说就是辨别具有不同需求和欲望的读者群并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方法加以分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需求决定市场.专业图书读者的实用性需求非常强,他们多数是为了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提高工作质量而购买图书.因此对专业图书来说,读者对图书需求的定位对制定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以南京市的理工类专业图书调查结果为依据.从专业图书市场潜力、专业图书购买动机、专业图书购买影响因素、专业图书定价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指导,提出了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专业图书选题策划的建议,以期为出版编辑人员今后策划选题和实施发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读者的阅读倾向可以反映读者的学习兴趣及对图书馆文献的真实需求,可以作为图书馆藏书建设和文献服务的重要依据。利用图书预约数据研究读者阅读倾向,是一种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方法,因为预约图书是读者需求最强烈的表现,其统计具有科学性、便利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图书选题策划有各种各样的取向,如工具取向,价值取向,娱乐取向,逐利取向等等,"问题"取向则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重要取向。不同的读者对图书的需求自然各不相同,要满足读者各种需求,实际上就是要帮助读者解决面临的各种相关现实"问题",或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方式和方法。因此,编辑在图书选题策划过程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取向策划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策划中的问题来源于读者的现实需求。编辑须深入了解读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图书的经营已经走过了一个较长的统销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出版社自行推销阶段,目前,市场营销的新观念又被引入到图书的经营中。这一发展过程是由广大读者对图书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决定的。一个出版社生存的基础在于它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只有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同时,才能实现图书的价值。面对我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图书市场,如何挖掘读者潜在的或明显的需求,根据需求生产图书,并尽快地推到读者面前?这是一个营销问题。营销不只是一种东西(图书)来交换另一种东西(货币),而是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为了实现产品交换的所有…  相似文献   

19.
轰动全国的第三届全国书市,以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5万人次,日销售图书31万元而载入了史册。它的成功举办给图书出版发行界所留下的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很多很多的……其中,书市采用的超级市场式全开架的售书方式所形成的舒适的购书环境,对促进读者的购书欲望,推动图书销售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购买欲望,无外乎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读者的需求。读者对某方面图书的个别的或特殊的需要,是导致产生购买欲望的直接动机,这是图书销售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但读者的需求有时并不反映在直接需要某一本具体的图书上,读者的这种需求有时是很抽象的,必须在经过一番比较、鉴别的寻觅过  相似文献   

20.
图书出版的杂志化运作是指在坚持图书自身特性的同时试图吸收杂志的传播、运行特点来创造图书形式和营销的新特色,这是一种"差异化"运作理念.所以,图书出版的杂志化运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理念的借鉴,而非媒介形式的转变,它是在坚持图书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杂志的优势"包装"自己,创造自身"亮点",来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