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宪政视角下对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进行考察,法、德、英、美、日五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历史表明,分权、人权和法治的维度均不可或缺。这种认识对解决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还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的争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行政诉讼单一目的论有失偏颇,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的定位应当是分权、人权和法治的统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与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定了人民法院受理行政纠纷以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范围,它是行政诉讼制度上一个重要内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列举加概括规定扩大了行政诉讼收案范围。但与法治发达国家的行政诉讼法相比,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制度的完善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民法院在审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行政审批案件时,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问题。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主要根源。要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完善行政诉讼相关制度,以确保类似案件行政诉讼的公正裁判。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创建行政诉讼制度以来,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但随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进步,要求我们突破原有的范围做出实质性的扩大。为此,有必要借鉴世界上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成熟做法,完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推进我国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5.
切实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必须适当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的抽象行政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行政指导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疏通法律救济渠道,使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司法审查实践表明,我国《行政诉讼法》亟待修改。在修法过程中必须顺应行政法治发展的世界潮流,注重研究解决如下制度创新与改进的课题: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应坚持司法最终性,应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参加人范围和行政诉讼救济范围,行政诉讼立法应兼顾公平与效率,以更有效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理论与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现状的分析,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还存在许多缺陷,这其中有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当前,随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以健全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实现行政法治,进而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华  寇芳  张琳 《华章》2013,(12)
自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以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有了明显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进步,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职权日益加强,各类行政争议也不断涌现.然而,我国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所确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仅局限于行政法律行为,其既限制了相对人的诉权,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审判制度的发展.为此,修改和完善《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切实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10月实行以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政府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法律规则本身的问题和行政诉讼体制方面的弊端,使我国的行政诉讼陷入了困境,作者试图从国内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和行政审判体制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行政诉讼制度,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行政指导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给行政相对人带来利益损害。因此很有必要基于法治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对行政相对人一定范围的损害予以救济。行政指导救济的途径包括: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及国家补偿制度,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和行政苦情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家行政管理的局限和传统法律制度(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缺失,已无力为环境公益提供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比较健全的公益诉讼模式,在传统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然后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民事、行政诉讼的案件范围,并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法律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东方人具有“厌诉”的传统心理,并认为现今东方国家(中国、日本等)表现出的低诉讼率应主要归结于此。本指出,对诉讼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研究应兼顾化和制度结构两个方面,造成东方国家低诉讼率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东方人的“厌讼”,而在于制度、社会机制的障碍,如诉讼在整个社会解决纠纷的机制中所处的地位不高,法官、律师人数不足造成的诉讼迟延、公众难以形成诉讼动机等;诉讼率是一个中立的指标,不应作为公众法意识、权利意识现代化的标尺;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法理论和审判实践出发,论证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我国非聘任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不服可以申请复核、申诉或再申诉,但无权提起行政诉讼。基于公务员基本人权的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效监督、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应把公务员的诉权写入正在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为此,对公务员诉权法律保障的可行性及其保障的范围进行探讨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有其法理基础,国外普遍建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我国法律应该赋予公民、公益组织和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6.
按照现有的经济法诉讼模式,经济公益救济存在司法盲区,因此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必要。其理论基础在于司法最终救济原则和诉讼当事人制度的变革。在具体制度的建构方面,原告资格范围和诉讼事由范围都应有所限制;应建立经济公益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应分别进行;举证责任应主要由被告承担。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到宽的过程,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新近司法解释提出的“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为学界所称道,但这个标准本身也是相当原则、概括的,不便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这就引发笔者关于“利害关系”基础的追问,以及对该标准的检讨、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些许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8.
诉讼时效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除斥期间.我国现行民法对诉讼时效的各项内容有必要作进一步补充.其中,诉讼时效的开始以“权利主体能够行使请求权时”为起算点更为适宜;其中止情形应作扩大解释;诉讼时效多次中断的有效性不符合民事立法的真正目的,对中断次数应加以限制;诉讼时效延长的法定情形太笼统,不利于司法公正,应对“法院认为”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诉讼时效纵容了侵权人的行为,这也正是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公益诉讼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行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国家行政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在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这既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也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在立足我国法律传统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域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加快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业主委员会是随着我国城镇住宅区建设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在物业管理纠纷中,业主委员会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存有争议。基于业主委员会的实体法的法律地位,文章突破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从业主委员会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现代诉权理论出发人为应赋予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