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岳安民写了部长篇小说!”这消息使熟悉他的人感到惊奇。一个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即将退休、功成名就的高级记者,怎么写起小说来?记者与岳安民闲聊起来。 记者:首先祝贺您的长篇小说(《第五十七个民族》出版。我粗看了下,感到还有特点,这对我们  相似文献   

2.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都想写点东西,可总是感觉自己文字欠佳,没有勇气提笔,然而心中涌动的太多感动按捺不住,汇成一句话:谢谢您《军事记者》!自参加新闻函授与您邂逅以来,到今天的相知相悦,每次与您约会都使我欣喜若狂。每次《军事记者》拿到手,我便会细细地品味咀嚼着“业务探讨”、“佳作欣赏”、“新闻讲台”、“通讯员园地”等专栏,对一些“经典”的东西及时地记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唯恐漏下一个字、一个符号。您浓缩新闻写作的精华,彰显新闻人的智慧,这也许就是您深入人心的原因吧。一直以来,您如良师为我输送知识,似益友教我深思生活领悟军旅;您…  相似文献   

4.
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高士其同志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看到“四人帮”摧残文化科学事业感到非常痛心。但是,这位瘫痪的老人为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思想和毅力并没有“瘫痪”,当时尽管无处发表,他依然继续写作。1975年有一天,高士其坐着轮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大会,周恩来总理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向他问候。当时,高士其激动万分,心里虽有千言万语要向总理诉说,可他知道总理听不懂。于是,他向秘书高仰之口述,写出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敬爱的周总理:祝您健康!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周总理当场看了这几句话,随即举起这张纸条高声说:“高士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6.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8.
卡瓦科·席尔瓦总理在北京同一天两次感到非常激动:一次是当他紧紧握着中国领袖邓小平的手时,用不太连贯的声音反复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另一次是当他用金笔签署使澳门实现堪称楷模的非殖民化的中葡联合声明时。席尔瓦在北京非正式会见葡记者时,记者问:抛开作为葡萄牙总理的地位,作为一位公民,您在签署关于澳门前途的联合声明时有什么感想?他沉默片刻,严肃地回答:“这是一种荣誉。我想到东帝汶,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为什么没有这样实现非殖民化……我还想到只有同中国才可  相似文献   

9.
1、开头:有个小故事8月的北京,热浪袭人,吴海民顶着正午的烈日,骑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刚进家门,电话铃就叫了.“喂,您是吴记者吗?”一个女子甜甜的声音.“我是.”“我可找到您了!”那女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现在在你们新闻出版报的办公楼里,我想马上见到您……”放下听筒,吴海民骑着自行车又返回办公室,虽是烈日当头,但他觉得有片绿荫为他遮阳,一种胜利的喜阅使他忘记了疲劳和饥饿.身轻如燕,车轮飞转……  相似文献   

10.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11.
侯军 《全国新书目》2010,(11):78-79
4月28日下午,办公室电话铃声响了起来,话筒里传来的是陌生的女声:“您是侯军先生吗?太好了,终于找到您啦!我是谁?您肯定不认识我,但是,我从认识我爱人那时起,就老是听他说起您的名字,我是替他找您的,老费劲了!我爱人是谁?哦,他叫何玉鹏,也是您的同行,是大连新商报的记者——您还记得吗?二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2.
在澳大利亚电视台的荧屏上,人们近来常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手持话筒,高谈阔论,就国内外的大事发表评论。他是位记者,但不是普通的记者,因此,他的报道让人格外感兴趣。电视九台把他主持的报道节目当做提高收视率的“拳头产品”,总是提前好几天向观众发出预报……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去年12月下台的澳大利亚联邦前总理鲍勃·霍克。新闻界的“超级明星”1991年圣诞节前夕,雄踞总理宝座8年零9个月的霍克,突然从他的政治巅峰上跌落下来。在澳大利亚工党内部的一次权力摊牌中,他以51票对56票败给了  相似文献   

13.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 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4日上午十点,湖南省电视台记者黄河清把拍完的新闻片送到省电视台以后,带着连续几晚睡眠不足的倦意走进家门。一会儿,他爱人小徐说道:“河清,我从你脱下的西装衣袋里发现一只特殊信封呢!”黄河清半开玩笑地回答:“那是一家厂子给的一份补充材料。尽可放心,没什么秘密!”“谁说没秘密,你看?!”小徐说完,从信封里掏出一叠人民币。“记者同志,请看,十元一张的票子,三十张!”这下可把黄  相似文献   

15.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16.
8月2日下午3时,我陪北京武警部队的中年诗歌作者殷德江,来到北京东城区一座幽静的小院落,看望我国文学界老前辈、86岁的著名老诗人臧克家。臧老笑容满面,站在他的房门前迎接我们。我紧走几步,上前握住臧老的手,向他问好,并把殷德江同志介绍给臧老。臧老微笑着把我们让进客厅,在沙发上落座,并让人端上切开的西瓜、洗净的鲜桃招待我们。臧老笑着对我说:“你有好长时间没来了!”“是的,有一年多没来您这儿了。”我说,“您寿辰那天,我本来要和韩少华等同志一块儿来看您,因临时有事,没有来成。”“我知道,他们对我说了。”  相似文献   

17.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8日头版通讯《李鹏拜年》,有一句话不合适。摘录如下:“现任卫生部顾问的马海德兴奋地说:‘我的志向是在您当总理任内消灭麻风病。不过,到那时我可能不在了。”这句话风趣、幽默,既表现了马海德的志向,又表现了他对晚年生活的乐观态度。问题出在“您当总理任内”这6个字上。一是李鹏目前是代总理,代总理的任期为本届总理赵紫阳辞职后剩余的任期,即七届人大之前这一段时间。七届人大3月下旬才召开,这样本届任期终  相似文献   

19.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20.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