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记》中记载:"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即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吃饭时的礼貌反映了一个人基本的教养。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岁—6岁。可见,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文明礼仪的起步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食礼也因之延续,历经各时代的承传而特显存在的价值,在当代仍显其活力,并以民间风俗,礼仪礼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和谐为境的人生仪礼;注重人伦、追求和睦的节庆食礼;中庸谦和,有序推进的交往之礼,以此所实现的是“食”与“礼”的互动,“食”与“文化”的互现。  相似文献   

3.
李冠杰 《百科知识》2007,(12X):43-44
丧葬风俗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思想的反映,从中国丧葬礼仪的演变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的变化。是厚葬?还是薄葬?自古以来这种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俗曰: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人死之后的礼仪。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丧葬风俗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厚葬、薄葬之风交替变更。  相似文献   

4.
古代社会的道德和礼仪在其辨证发展中,其内在的哲学同一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即道德与礼仪的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道德是礼仪的内容,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研究古代社会的道德与礼仪同一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切实加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喻厚伟  胡显 《科技广场》2012,(7):180-182
网络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大学生生活方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相互联系并相互区别;网络二重性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二重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网络的自然属性重塑大学生的社会结构,二重地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的时空结构。网络的社会属性削弱大学生现实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性;改变大学生生活的社交范围,并为其提供更新的社交方式;二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法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这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行,有碍于法治国家的形成。“法制”与“法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法学概念。正确认识和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知子 《百科知识》2008,(4):52-53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持征,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相似文献   

8.
陕北的窑洞     
文琼 《百科知识》2000,(2):58-59
位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的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民俗节日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陕西的居住习俗最为丰富多彩,体现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特点。居住习俗与陕西各地的地理、水土、环境、气候和风土人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陕北、陕南和关中,地形分为黄土高原、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分属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自然条件不同,造成了生活习惯、风俗特点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住宅。关中平原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食礼也因之延续,历经各时代的承传而特显存在的价值,在当代仍显其活力,并以民间风俗、礼仪礼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和谐为境的人生仪礼;注重人伦、追求和睦的节庆食礼;中庸谦和、有序推进的交往之礼.以此所实现的是"食"与"礼"的互动,"食"与"文化"的互现.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的传统中,礼仪教育和家训、家风往往是合二为一的,把礼仪建设与培育好家训、好家风结合起来,使礼仪建设更具有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著名的《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训》、《弟子规》,还有《书仪》、《家礼》等既是礼仪教育的教材,也是家训、家风的体现,这是因为家训、家风的实质就是对礼仪制度确立的行为规范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予以提炼,使其更加凝练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时,对研究《孔子家语》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尸祭是以活人为对象,代替祖先接受祭祀、享用祭品的礼仪活动,其起源应与原始社会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有关。西周宗庙尸祭礼仪非常隆重,但具体礼仪过于繁缛琐屑,乃至淹没在春秋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从此社会上层尸祭礼仪迅速衰落,至战国终于绝迹。但作为一种礼俗,尸祭在民间却有着广阔的传播市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其孑遗。  相似文献   

12.
一、“花园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形成。“花园城市”因历史发展、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花园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英国规划家艾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所包涵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伦理期待。我们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礼仪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先,提出了与信息化理论体系相关的4个基本要素及其逻辑关系——信息技术一信息革命一信息化一信息社会。接着,从全球的角度探讨了构造信息化理论体系基本框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技术”的概念形成、阶段性特征、未来的8个技术走向;“信息革命”的定义,其具备的“数字化”本质特征、产业革命性质以及对人类的重大深远影响;“信息化”的定义,正确认识信息化、制定推进策略的重要性;国际社会关于“信息社会”的测度和判定标准,“信息社会”的数字化本质特征。最后,分析了“信息化”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认为“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3条平行的轨迹,三者之间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者把人类称为“文化的动物”,把人类社会的一切用“文化”概括之。确实,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以及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礼仪交往、思想方式,精神状态,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的一切方面。社会的发展,仔细分析起来,也是这人类活动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发展,决定物质产品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也就是这些可以用“文化”加以概括的东西。因此,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同对文化发展前景的预测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形态,本质上是与“自然和天然”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6.
当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并不鲜见,正如春秋战国时期亦有“礼崩乐坏”。先秦的“君子”风范与其本质涵义,对于我们借鉴传统文化构建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儒家关于“君子”的本意是指以“义”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较充分满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君子”当“义”,君子不义即为“真小人”。  相似文献   

17.
王强 《科教文汇》2012,(6):147-148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它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但却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民族尊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更为重要。因此笔者从四方面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原则,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董怀海 《科教文汇》2012,(2):147-148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它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但却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民族尊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更为重要。因此笔者从四方面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原则,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名与字的关系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相似文献   

20.
工程共同体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动态的历时视野来看,工程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产生而形成,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壮大,并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其组织形式。因而,在工程活动的时空展开过程中,工程共同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二是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三是塑造人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四是建造“属我世界”,拓展“类”生存空间;五是打造生活样式,成就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