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衷菱  肖潇 《中国广播》2005,(11):62-65
广播评论在我国6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广播评论中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界定为1994年中央台《新闻纵横》等首批广播评论性节目开设至今的十年,在对这十年间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广播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旭辉 《视听界》2013,(1):95-96
以提供观点为主的广播评论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些广播人甚至提出:广播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各地广播纷纷创办评论节目,多档优秀评论节目涌现。2005年,南京新闻调频《马青时间》节目开播,这个节目的特点是,广播评论不再以单篇稿件的方式,而是以一档节目的形式出现,一档节目中包含了多个评论,有主持人的评论环节《观察》,有摘选其他媒体观点的《声音》环节,  相似文献   

3.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5.
仁文 《中国编辑》2007,(6):55-55
张君昌在《广播评论的选题原则》一文中指出: 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发掘选题,二是从近期出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事件中寻找选题,三是从具有评论价值的焦点事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选题。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新闻纵横》定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行使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能,突出舆论监督职能,以记兼主持人的播报形式,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融新闻、评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配合《新闻和报纸要》、《全国新闻联播》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  相似文献   

7.
李绍东 《视听界》2007,(1):58-59
《新闻麻辣烫》是辽宁交通广播1998年创建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创办伊始,就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至省级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熟悉这档节目。8年来,节目收听率在辽沈广播二十多个频率的所有节目中,一直名列第一位,2006年,吸纳品牌广告超过一千万元,是目前辽宁广播界的第一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9.
刘峰 《视听界》2004,(3):42-44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荧屏常见的新闻评论,大致有四种类型:《央视论坛》样式,央视现场直播样式,《焦点访谈》样式和《南京零距离》样式。新闻评论变化可以概括为三点:不再是大型事件的专利,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满含思辨色彩的雄文,许多是点到为止,甚至连完整的文本都没有;不再是单一观点的阐述,而是兼具思辨、告知、调解等多功能。目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评论的准确性。准确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也是评论得以成立的命脉;二是评论要节制。忌不典型,忌以评论代新闻,忌将评论作补白。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新观察》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2006年12月15日推出的一档全新广播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周一到周五早上8点至8点30分,两套频率(AM693,FM106.6)同步播出。  相似文献   

11.
广播评论遵循快乐原则的必要性 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这种文体形式在广播中具体应用。与报纸评论相比,短、精、集、活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广播评论的种类也多样:有播音评论,录音评论,口头评论,编者的话,编者按语等等,很多是从报纸评论中发展出来的。在时代的今天,广播评论要活起来,就要讲究广播评论的艺术特色,走自己的路。尤其重要的是,广播评论要抓住受众,就必须要讲快乐原则。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均 《中国广播》2005,(8):72-73
如何加强广播评论的写作是摆在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而要强化广播评论写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的道路。为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积极探索广播评论的改革,勇于创新。我们丹东电台在2000年,推出一档体现时代特点的评论——“一分钟论坛”节目,并为固定栏目,在《丹东新闻》节目播出。“一分钟论坛”的推出给广大听众以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14.
广播新闻评论作为专门提供给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鉴于其对广播电台、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本文在广播新闻评论论述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广播新闻评论的可听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宣传与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类节目应以理性分析为主,但感性因素的适当运用,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本文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综合频道播出的《新闻启示录》栏目为例,解析感性因素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作用、表现手法,以及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感性因素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17.
屠晶靓 《视听界》2005,(3):29-31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光是叫“零距离”的新闻栏目就有二十多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总数超过一百。  相似文献   

18.
报纸、电视、电台离不开评论,评论是新闻的旗帜.是导向,是利剑。然而,广播评论有其独特的功效。广播评论的体裁种类也多样:有广播评论,录音评论,口头评论.编者的话,编者按语等等。怎样使广播评论活起来.给人一个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讲究广播评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28-3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达到率的"第一落点",形成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巨大冲击。以挖掘新闻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通过对它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性分析,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轨迹的梳理,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诸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广播新闻述评一直被人们称为电台的旗帜,它有着其他播新闻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广播传播的特殊性,广播新闻评论也形成了区别于报刊和电视评论的鲜明个性,即形成了新闻性、政论性和短、浅、软为其表现风格的个性特征。这些特点使广播评论的写作也必须独具广播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