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导致未来社会对服务机器人巨大需求,从而形成了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代表而集成的服务机器人产业。本文对烟台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技术创新型城市群、实现从“制造优势”到“设计优势”进而实现“创造优势”的转变,必须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角度入手,提出了发展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性,探讨了其可行性,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给出了实现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途径,最终目标是形成点-链-群三层网络架构的技术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2.
服务机器人产业是日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拥有着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以下一代日本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RT中间件(robot technology middleware)为例,通过构建"产学官"协同创新模型,考察日本发展下一代服务机器人在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及培养人才方面的创新实践。研究表明,日本下一代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在产品设计上选择模块化产品架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为RT中间件的研发打造开放性创新平台,整合"产""学""官"的相关知识,通过"产学官"协同创新模式研发出RT中间件,并通过采取RT中间件源代码开放和标准化策略,进而推进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市场应用,同时重视相关人才培育。鉴于中国机器人产业"高端产业低端化"现状,结合日本培育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经验,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重构产业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培育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挥国内市场潜力以助力本土产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产业格局重构,是解决我国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但以往产业格局全球重构的研究琐碎零散,试图从"在位者—进入者"动态适配视角系统探究"产业核心塑造者面临市场需求拓展升级与突破性技术创新时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推动产业格局重构?"的问题。因此,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提出了产业格局重构路径的概念模型,以存储器产业、平板显示产业与手表产业的案例分析为基础,识别了产业格局重构从在位者主导产业向进入者主导转变的超越型路径、从在位者主导产业向在位者与进入者共同主导产业的共塑型路径、以及从在位者主导产业到进入者主导产业再转向在位者主导产业的反超型路径,而3种路径的形成主要源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出现与"在位者—进入者"差异性商业战略驱动下的产业主导者更替。  相似文献   

4.
依据矿产资源型产业1996-2012年技术创新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及马尔可夫链分析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布及发展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经历了"单峰——双峰——单峰"的演变过程,不同产业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存在不平衡性,产业链后续产业对上游产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向高水平状态转移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5.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是欧洲最具战略地位的科技园区,已成为欧洲的"电信谷"。基于"社会技术"分层思想,从产业模式、政策法规和社会气质层面研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的社会技术创新及其作用机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形成了以"园区品牌"与"地方性生产网络"建构为代表的产业模式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动议"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分权化"为标志的自由民主社会气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徐圆  杨芸芸 《科研管理》2023,(11):22-31
智能生产技术对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和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如何利用我国规模巨大的应用市场助推相关技术创新仍缺乏一定研究。文章以智能制造的典型技术——工业机器人为例,基于市场应用和发明专利数据,从230个城市层面验证大规模的本土市场能否激发技术创新,并从关联度和复杂度揭示其对区域知识结构与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超大规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对相关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呈现出地理上的协同集聚特征,且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城市更能从本土市场效应中获得收益;(3)不同于先发国家的科技引领生产模式,市场驱动创新模式使得我国更倾向于在低复杂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形成突破;(4)相比较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后续渗透度逐步提升、具有潜在规模市场的行业对城市相关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从需求牵引的角度,有效结合地区的技术基础,加大对特定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政策扶持,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避免陷入由市场驱动创新的“低端陷阱”。  相似文献   

7.
从专利情报定标比超角度,以日本机器人产业作为定标比超对象,分析比较中日两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差异,发现中国机器人产业无论在产业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在技术成熟度等方面与日本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但是存在核心技术比较缺乏,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为主,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因此,应从扶持政策、技术创新体系的重构以及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绿色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服务是促进其实现的重要支撑。从两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智能服务与制造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9年统计数据,分析智能服务融合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研究发现:智能服务融合促进了制造业绿色转型,且表现为非线性“U型”关系;在不同维度中,产业规模影响居于首位,技术创新影响的提升速度超过其他维度;绿色转型效率时序分析结果表明,智能服务融合影响存在“数字化悖论”,产生原因在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未形成协同;智能服务融合对污染型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明显优于清洁型,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绿色转型作用效率最高。研究结果为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产业立法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产业立法是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从立法上确立其独立人格,赋予其权利,规范其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估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型随机前沿模型,就环境规制等因素对清洁生产型产业2004—2010年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清洁生产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环境规制对清洁生产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有"度"的限制。与整个工业相比,环境规制对清洁生产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驱动效应更大。倒U型曲线具有更高的拐点,表明在不损害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政府对清洁生产型产业实施严厉的环境规制政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