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哈贝马斯的理性类型学中传统理性观是一种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理性,它的范式缺陷是远离生活世界,脱离人的言行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属于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哈贝马斯对此理性观的批判建立在他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之上。回归生活世界是他的哲学范式的"源头活水"和对传统理性观批判的范式尺度。然而,若与马克思的回归社会现实相比较,哈贝马斯的回归却是一种普遍语用学的回归,他的交往理性的根须并没有扎进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中。他的"范式自觉"帮助他在语言哲学主体间性的范式轨道上推进了理性,但他的范式的形式主义停留使他的理性重建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自称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可以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危机。哈贝马斯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生产范式理论进行了批判。从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判的解读以及哈贝马斯交往范式与马克思生产范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术路径的倒退。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对哈贝马斯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哈贝马斯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性质.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现代性追求为核心的主体间性美学以及从交往行动理性出发对文学主体间性的重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缺陷的,即它仍然是一种社会学的论述而没有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它还仍然局限于人类理性的陷阱之内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提出及形成过程,对哈贝马斯为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所提出的交往行动方案进行了评价;指出这一理论在认识现代西方社会症候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批判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中存在着过于夸大语言作用的倾向,以及偏于理论理性而弱于实践理性的不足;主张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丰富、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从而既科学地解释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5.
发挥哲学的解释和批判功能,依靠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发现理性的丰富内涵和多重维度,阐释交往理性的规范意义和批判功能;论证生活世界的社会意义产生功能和对系统的矫正作用。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公众参与是对环评技术活动的规范和约束,是保证环评行政决策具备合法性的唯一条件,是道德实践意识在环评活动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和话语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又力图以交往行动为基础进行理性重建,涉及到交往行动的涵义、背最因素、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的地位及其职能,以及“交往行动”的合理性与合理化等问题。哈贝马斯还进一步把对理性的考察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阐述了交往实践活动中的话语伦理问题。哈贝马斯的上述思想,既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现代启蒙工具理性批判理论陷入了困境。只有立足于“实践”这一交往关系产生的坚实基础,根据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建立在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之上,从主体哲学走向主体间哲学,由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才能超越现代人们长期墨守着的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才能使批判理论走出困境。因为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才能超越先验理性和超验理性的证明模式,摆脱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窘况,从而为现代性理想的兑现提供合理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法兰克福学派之殿军人物,也是当代西方最杰出、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至今仍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哈贝马斯虽非教育专家,亦无教育学专著问世,但他的交往理论、新理性精神等极富建设性的思想无疑对我国教育界有重大的理论启示意义。一、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法兰克福学派原是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起家的,他们以“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横扫西方文化传统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早在哈贝马斯以前,霍克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但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没有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交往理论划时代的深刻意义。在这方面哈贝马斯却独辟蹊径,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理论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他的交往理论完全是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自圆其说,他所谓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也只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思想的考察,阐明了现代性对宗教神学的"祛魅"和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但是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韦伯将理性理解为目的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还是近代主体性哲学对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都是片面的.哈贝马斯同时批判后现代哲学转向非理性主义.他从席勒美学中受到启发,希望通过理性的进一步启蒙和交往理性的构建来拯救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得益于马克思“社会劳动”思想的启发,但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立足于其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目的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尽管交往行为理论在对社会进化的解释方面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种种差异,但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研究,对于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其重要原因:一是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问题,二是主体间性哲学有可能为主体性哲学无法解决的现代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主体间性哲学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布伯的阐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如今,主体间性哲学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对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作为他交往理性和商谈理论的前提,形成了他的主体间性思想。齐泽克则认为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之前必然要借助于主体间性,否则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就是不可能的。同时,齐泽克通过论证自我意识具有双重化特征,而将自我意识的双重化视为主体间性的基础。因而,齐泽克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综合来看,由于融入了精神分析的内容,在对主体间性的基础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齐泽克比哈贝马斯走得更远,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紧迫和严重。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新的特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对理性的不同态度使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分别提出了重建现代性与重写现代性的不同构想;在完成各自的构想过程中,哈贝马斯采用了普遍语用学的方法,重建普遍交往理性,利奥塔则用语言游戏的方法解构普遍理性;哈贝马斯为现代性设计了一个美好的交往乌托邦,利奥塔则终结了现代性的乌托邦理想。文章对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认为在全球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理性超越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视域。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不能过高估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德育理论发展的哲学意义,因为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同样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把交往行为理论中的有益观点重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多元文化情景下的高校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建构在普遍语用学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理性“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完成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通过重建理性来摆脱主体哲学的困境,为重新实现合理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交往行为的一种知识背景,生活世界也可以视为交往行为理论的经验出发地。可以认为,哈贝马斯是为了解决生活世界中面临的交往现实问题而提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力图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提出“交往范式”的分析理论,并由此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哈贝马斯所做出的“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这在他所处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是有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奠定在个体理性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而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引入,完成了由个体理性向交往理性的范式更替,成为化解困难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Postmodernism precludes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s for democracy. This undermines the role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leaves us with weaker reasons for educational democracy than we need. If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is as Wilfred Carr conceives it, Jürgen Habermas meets that challenge. His work rests on neither Enlightenment essentialism nor foundationalism. Habermas can accept and explain that consciousness is historically and socially situated in discourse, yet still argue to the possibility of emancipation. I defend his conception of rationality from charges of essentialism. Rational thinking can critique its own specific forms, so superior forms of rationality remain universalisable by rational means. A historicising account of such critique avoids situationist relativism. These considerations justify educational democracy and preserve a role fo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