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裘德的《圣经》人物原型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男主角裘德,是《圣经》人物参孙、耶稣和约伯的变形再现。作家通过对这三个《圣经》原型的重塑与整合,不但塑造了裘德这一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形象,而且还集中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英国社会的真实全貌。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论从故事情节的展开、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哈代以《圣经》为其创作的源泉和主要表现手段。本文以《圣经》为视角,主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场景、情节和思想的圣经原型剖析,来解读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用中译本简称《苔丝》)是哈代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其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源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哈代在《苔丝》中对上述原型的运用很巧妙也较复杂,有的较明显,有较隐晦。但都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情调和气氛、决定小说情节走向、揭示主题和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4.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暗示人物的命运发展。本文通过神话原型视角,对《还乡》进行重新解读,重新揭示和发现哈代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熠熠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6.
刘洋 《英语广场》2017,(3):41-42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与人性缺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玉米少女:欧茨梦魇故事集》收录了欧茨所写的七则恐怖故事。其中一篇小说《毒伞》描述了一对兄弟彼此嫉恨却最终共同毁灭的故事。这里试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对欧茨小说《毒伞》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及意象与《圣经》故事情景的置换与对应,从而达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揭示人性复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苔丝的曲折爱情和悲剧一生.圣经原型贯穿《德伯家的苔丝》始终,主要体现在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上.通过分析原型批评理论,探讨了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9.
W.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之一。神话因素的运用是福克纳作品的一大特点。他的《喧哗与骚动》被推为20世纪杰出的意识流小说。但许多读者对该小说的无时空性和神话因素感到难以理解。以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为基础,从圣经原型人物分析角度出发,探讨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与圣经中人物的置换与对应,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赏析作品的新视角,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福克纳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哈代熟读经书,深谙教义,精通神学。哈代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有着密切联系,其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圣经》的典故和意象,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浓重的宗教气息。本文试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来揭示哈代的宗教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荣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其分析心理学体系核心的原型理论,对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对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荣格理论体系的考察与消解,提出荣格的原型两重性: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与原型结构(archetypal structure),并以这一特定角度从重生原型结构的内在框架:自身与阿尼玛的融合实现个性的扩张;重生原型结构在故事层面的外化:英雄成神;重生原型结构在社会层面的强化:神话的讲述等三方面分析畲族创世神话《天眼重开》的重生原型结构,重点阐述重生这一特定的原型结构在构成该神话情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即人追求个性化和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重生原型结构的群体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儿童文学的代表作,文章从哈克与汤姆的表现和性格特征出发,分析了流浪汉身上的共性,即身世可怜、淘气、正直、勇敢、热衷冒险。在此基础上,结合《等待戈多》、《衬衫领子》、《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三部小说,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究了流浪汉原型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期对这两部作品方面的解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罗鹏 《海外英语》2014,(9):212-213,231
The Tempest,most likely the last play written entirely by Shakespeare,parallels The Genesis of the Bible in its plot and structure.It seems that the Moses in The Genesis goes out of the bible and becomes Prospero to save people’s soul and help them out of the trouble.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analyze the archetypes of the drama in terms of its individual stories and overall pattern.  相似文献   

16.
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这一时代为历史背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处于那个时代中的各类人物的千姿百态。小说的情节设置被作者赋予了深刻含义,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这一作品,可以发现其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揭示美国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邓恩诗歌,具体分析了邓恩诗歌中的原型意象,以说明邓恩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受到原型的支配,既是"艺术的工具",同时也是"更高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语言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原型、观念原型、意向原型和音乐原型六个方面对新版影片《大地惊雷》中蕴含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众多文学批评流派中的一支,在它提出的众多原型中,“英雄”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型一直备受作家和评论家们的青睐。而探求者则被视为一个“近英雄”的原型,一直被淹没在英雄原型的光辉之中。我们认为,探求者应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原型,随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它有着和英雄原型同样的、甚至超出英雄原型之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诗经》国风诗的山意象做进一步的探究,拟从山之高大、登高思亲、"南山"与男女情事、山隰对举象征男女爱情等几个层面进行阐述,以发掘其深层次意蕴,为后世文学意象找寻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