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以来,赣闽粤交界区域的畲族迅速汉化,致使这一区域由畲族主要化为新民,安于生业,改过向善,向良民看齐;同时改善畲区的基层统治,通过政权强制与乡村地缘、族缘的互相维系作用相结合,缓和了赣闽粤边的社会矛盾,稳步地促进新民汉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畲家人自称"生哈"或者"山哈",喻意自己是住在山里的客人[1].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为708 651人,主要分布在浙、闽、赣、皖、粤等七省80多个县(市)里的部分地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浙江、福建地区.畲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直以来通用汉语.全国的畲族一般都使用双语制:与其他民族人民进行交流时  相似文献   

3.
畲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的人口,约有三十六万余人,散居于粤、闽、浙、赣、皖等省。而浙江畲族约十五万余人,大致分布在金、丽、温一带。畲族,解放前俗称畲客或山客。畲的本意是“烧榛种田”,即山居刀耕火种,指用原始耕作技术垦种山地的农民。称“客”是他们因社会变革、兵乱、受封建官僚地主和大汉族主义压迫而颠沛流离,经常迁徙搬家之故。畲民在宋元两史及宋季三朝政要等古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畲族以“畲”、“斜”、“Zhuo”等方言中的同音同义通假字作为族称,始于南宋嘉定中,比一般认为的始于宋末早的半个世纪。至迟到南宋中期,畲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诸多要素俱已成熟,所以畲族的形成时间不晚于南宋中叶。当时畲族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以赣闽粤边的潮、梅、循、汀、漳、赣为中心,西及于粤北,东北有向闽西北、赣东北、浙西南推进的态势。客家与福佬两个民系的中间地带,大致也是畲族的分布区。至于畲族史诗与许多族谱把潮州凤凰山作为祖居地、发祥地,那只是畲族形成和保持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5.
赣、闽、粤边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理区域和社会空间,有着特殊的区域人群和文化。这里既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也是畲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畲族与客家人及其先民共生、共聚、共融,为赣闽粤边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共同打造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由此,赣闽粤边区的畲族与客家及其相互关系,也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畲族总人口约75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湖南等7个省部分县市的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畲"字有"垦田而居者"之意。清朝光绪年间《龙泉县志》记载"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南宋末年,"畲"开始被用作民族的名称。元代以来,"畲民"逐渐成为对畲族的称谓,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畲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各地畲族普遍传说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  相似文献   

7.
雷伟红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31-33,56
畲族是分布在我国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多个县内山区的一个杂散居民族。畲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家庭习惯法。通过对畲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性质、特征的介绍,着重分析了畲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和重合关系,提出了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以此推进我国当今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畲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著称于世。这一性格与他们长期以来处在备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压迫和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疾志抗争、谋求生存的铸锻分不开。关于畲族与恶势力不屈斗争,历史学家们如数家珍般示之以著,在此仅就他们长期的经济生活断面聊作述略,来看他们勤劳智慧的本色及对开发东南山区所作的历史贡献。狩猎生平射猎擅神奇,饱寝雄狐大兕皮,夜半酸寒闻角处,声声卷地雪风吹①巫宜耀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畲民冬猎的生动画面和骁勇无畏的英姿。畲民搬迁华南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迫流徙粤、赣、闽、浙诸省的荒山…  相似文献   

9.
畲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它所创造的传统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圈中,特别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采取军事、行政的强行同化手段,没有被消灭,反而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共生,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出其自身的价值。1、维系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强大凝聚力。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系统的文字,因此畲族的历史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只能从整个中华民族史料中寻找。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先民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并同唐王朝派去的陈政祖孙三代军队进行持久的抗争,最后连镇压畲民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10.
《新民乡约》颁布以来,赣南畲族广州受教化,文化教育逐渐汉化。民国时,畲族教育已出现了赶超当地汉族之势,然而,上世纪末畲族教育发展却突现颓变,日益“内卷化”,鉴于此,本文拟人畲族分布地理、族性意识和支教体系以及族群精英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情洒畲乡     
浙江省景宁县是我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在这里,畲汉两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充满了浓厚的畲多风情。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它虽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依然拥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了开发畲乡教育资源,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景宁民族小学本看"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开展了"我爱畲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队员们从小了解家乡,热爱景宁,立志传承、弘扬优秀畲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13.
畲族族源问题讨论展开以来,已初步形成越人后裔说;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以及“南蛮”中的一支说。近见施联朱先生《畲族来源与迁徙》一文,进一步阐述畲、瑶同源于武陵蛮的主张,这使畲族族源讨论又前进了一步。但笔者对于施先生根据其引证的资料所作的结论,尚难苟同。畲族与武陵蛮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上迄今尚找不出任何亲缘关系,说它们各是“南蛮”中的一支则可,把“南蛮”中的“武陵蛮”硬说成是畲族的族源,则未免缺乏必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畲族族源问题是我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近年来有关国内畲族族源研究的情况进行介绍,以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一武陵蛮或苗瑶畲同源说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畲族源于武陵蛮或畲、瑶、苗同源于武陵蛮,并与盘瓠关系密切。蓝万清《畲族盘姓去向探讨——兼论畲瑶关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盘瑶与畲族同源,他们原是一个部落内的几个氏族,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盘瑶融合别的民族因素,重新组成了新的  相似文献   

15.
畲族现有人口630378人(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以福建、浙江两省的人数为最多。在公元7世纪初以前,对居住在闽、粤、赣18省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含畲族先  相似文献   

16.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畲族文书包括畲民制作、保存的契约、账簿、税单、执照、证件、日用杂字、谱牒、科仪书、唱词戏本等多种文类。浙江目前发现的畲族文书已逾万件,存世总数可能达10万件以上。早期学者多利用畲族谱牒讨论其族源、祖先崇拜等问题。最近十余年,随着多种类型的畲族文书,尤其是大量契约、账簿等经济类文书被发现和公布,研究领域正不断拓宽。不只是畲族社会经济史诸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讨论,同时也为更好地在区域社会史,乃至全国性"整体史"脉络中考察畲族历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畲族民间信仰中,女神信仰占有重要地位。畲族女性始祖三公主、浙南地插花娘等,是畲族族内女神;陈靖姑、马仙和汤夫人等,是畲汉共同信仰的女神;太姥娘娘则是有待重新认识的畲族女性始祖,其文化意义或许可与三公主比肩。对畲族女神信仰作一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将有利于畲族文化艺术的纵深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葺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