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塞缪尔·贝克特通过对《等待戈多》中人物的一系列的荒诞性动作与对话的刻画,影射出了二战后现代人不断"等待戈多"的救赎却"迟迟等不来"的精神困境。该剧也是继艾略特的《荒原》后,探索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的又一巨作。笔者将剧中人物宗教信仰的缺失以及所造成的个人的异化作为切入点,以展示作家对现代人将精神"荒原"灌溉成精神"绿洲"的呼吁。  相似文献   

2.
鲜黎 《文教资料》2012,(12):55-5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节选了西方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这是一部表面上简单、无序、荒唐的戏剧作品,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作者旨在通过对这出戏剧的两个中心词"戈多"和"等待"的解析,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20世纪西方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贝克特的代表剧作《等待戈多》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基督教意象。然而该剧却缺失了《圣经》中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意象。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看,这是对《圣经》中神话意象置换变形式的改写。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与承担着延续生命任务的女性在剧中是缺失的,这意味着生命延续的断裂;等待的戈多迟迟不来,暗示着承诺救赎的上帝对人类的疏离;两个流浪汉语言功能退化,无法表达思想,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更凸显了西方现代人的孤独。贝克特通过颠覆《圣经》基督,揭示了西方世界人类处境的尴尬,人类生存本身已然成为荒诞的事实。然而,荒诞并不代表悲观绝望,这是贝克特困惑之下的思索,是他强烈的宗教期待:即在传统基督信念已然颓败衰朽的现代社会,呼吁基督精神的复归,以期为精神枯竭的现代人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等待戈多》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尽管虚无,还要追求信仰,虚无和信仰执手相看,这是对《等待戈多》内诎再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奥尼尔的悲剧《送冰的人来了》与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与无所适从,描述了"梦幻人生"的人类境遇,展示了人在生活中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表明梦幻本身能给人以慰藉和希望,是人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塞缪尔.贝克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荒诞派戏剧文学全部作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在作品中常探讨由于人与其所处世界的矛盾而引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的问题。《等待戈多》是表现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主题思想就是等待之中。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云肖 《现代语文》2013,(6):55-57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作家塞繆尔·贝克特的代表作。1953年在巴黎上演时大获成功,随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西方剧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高中语文课本也将其列入必修必讲篇目。该剧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虽然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着的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但是它也给读者,尤其是我国读者对这一主旨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发展所内含的悖论,使现代人日益陷入生存的困境,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意义的思考成了时代的主题。异化状态是现代人面临的主要生存困境。通过反思现代文明危机,可以看出,生产劳动中被迫的固定化分工是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工具化理性是异化在思维定势上的根源,人在自我实现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冲突是异化产生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丑”艺术,是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结出的酸果。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西方读者之所以普遍对这种“丑”艺术表示认同和接受,乐于咀嚼这颗现代文明的酸果,主要是因为现代艺术对西方异化现实的真实表现和反和谐的形式创新,满足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1.
"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就像生理上的"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物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一样,"精神青春期"是人类个体非生物学即社会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精神青春期"概念是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的结果。其提出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但却蕴含在其思想之中;第二阶段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概念;第三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方科学与文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打碎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而中国近代科学与文明的停滞主要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禁锢了存在多年的思想自由,给人们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13.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4.
前人曾以幻想、哲思和实证等方式,表达了人类史前社会的"平等"状态,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时代是伴随着人际关系的不平等而产生的,"不平等"与人类文明互为因果。阶级和阶级剥削的产生使得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进而为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成果打下了基础,即物质文明产生于物质财富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政治文明的法理基础是在法律上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其现实基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权利、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从而才使得人们有政治文明的诉求。精神文明是为解决人们道德、自由等领域的问题而出现的,具体到现实社会仍然关涉到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明,都是基于人们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物质文明为其他形式文明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政治和精神领域的文明具有某种理想性和抽象性,也正因为如此,才引导人们为争取相互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而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等待戈多》和《暗恋桃花源》作为东西方戏剧的代表作,一个在“等待”中抱有“希望”,而另一个在“寻找”中充满“虚妄”。同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描写,在思想倾向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试探讨两部作品在主题展现方面不同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社会氛围,其中群众社团在构建延安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政治性社团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性社团在夯实延安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文化性社团在营造延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性社团在发展延安和谐社会的社会文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减少、规避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体现,与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上频繁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就是人们一定价值取向的反映和表现。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价值观透视,目前道德状况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价值认识的片面性,价值标准的混乱性,价值实践的随意性。因此,文章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道德失范"现象的相关对策措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人们的道德自觉自信意识,促进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文明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大学生未来职业形象的教育,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文明行为的养成,夯实道德教育的生活基础,塑造勤奋好学的有志之士是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着力所在。品德高尚是学生的立身之本,从点滴行为做起,让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学好过硬本领服务社会,铺就大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上独领风骚的酒文化大国,与文化结合最为紧密。饮酒既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它渗透在人民生活之中,倍受人民喜爱和推崇。汴宋文化中的酒、酒楼与酒人,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酒”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