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现存先秦文献成书时间极为复杂,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先秦文献的思想形成或成书时代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中成书于春秋以前的有《周易》、《尚书》、《诗》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有《春秋》、《左传》、《国语》等以及《尚书》、《诗》等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等以及《尚书》、《周易》等的部分内容。考察并了解先秦文献的成书时代,对于正确引用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是有关先秦文献与文学的论文集,收录论文30篇,涉及文学、文献与文化,旨在打破三者之藩篱,探索新的学术模式.按研究对象不同可粗略划分为4类:诗骚、先秦经典、先秦文学流变、先秦文化,这些不同时期的论文,乃作者学术历程之真实记录;而与学生合作完成的篇章,又彰显出老师对后学门生的眷顾提携.  相似文献   

4.
魏薇 《现代语文》2006,(5):52-54
笔者对十余部先秦文献中的"所"字结构进行了整理、归类,就"所"字结构的构成、指代内容、结合关系及其在句中的语法作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25日-27日,由《文学遗产》、《文史》、《文献》编辑部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余篇,举行了两场大会报告和六场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一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见之赐。"①20世纪对于先秦文献研究来说,可谓是新资料层出不穷的时代。从世纪之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开始,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简牍,各种载体的文字资料,时代涵盖了商至战国晚期、秦朝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为我们研究先秦文献的载体、形式、体例、内容和思想,以及以此作为史料来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大量的且最为直接的宝贵资料。可以这样说,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完全忽视新资料的先秦文献研究,已是不可想象的了。  相似文献   

7.
屈探春 《文教资料》2014,(30):160-163
本文基于空间向量模型,利用TF-IDF值,对《楚辞》、《公羊传》、《管子》、《谷梁传》、《国语》、《韩非子》、《老子》、《礼记》、《论语》、《吕氏春秋》、《孟子》、《墨子》、《商君书》、《诗经》、《孙子》、《武子》、《孝经》、《荀子》、《晏子春秋》、《仪礼》、《周礼》、《周易》、《庄子》、《尚书》和《左传》等二十五本先秦文献进行了相似度计算,通过分析文本的相似系数,考察文本间的相似程度和文献本身的特殊性。最终发现:部分文献用词较为封闭,用语风格独树一帜;部分文献用词则包容性,与其他文本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一书从汉藏语比较的角度,采用断代描写法,综合运用多种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书中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句法语用功能问题、“我”和“吾”的关系问题等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汉语和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证明汉语自殷商时期起就是内部一致、一脉相承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先秦文献《孟子》自动分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重要的基础课题。文章主要探讨了先秦文献《孟子》基于条件随机场统计模型的自动分词方法和利用相关注疏文献的自动分词方法等自动分词技术。自动分词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分词方法效果显著,词语F值和小句F值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用不同的方法对《孟子》进行自动分词时,在词语F值的统计指标外,首次尝试引入了小句F值这一统计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出土先秦文献中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呈火热趋势,且成果颇丰。本文将前辈的研究归纳为宏观性、封闭性以及个体性等类型,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前辈各家的研究成果,并作简单评述。最后总结出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构想。  相似文献   

11.
汉唐以来,各家受《汉书.食货志》的影响,从先秦文献中推演出井田制度下农夫的居住形式,即自春至秋居于田间庐舍,入冬回到聚居的廛里。宋代《陈农书》的"居处之宜"将这种先秦农人的生活方式做了进一步的系统发挥。通过对这种说解形成过程的梳理,及对秦简文字的分析,发现,先秦农人是住在里之中的,他们并没有两处住宅。田间即使会有一些简易的茅舍,通常也是不居人的,偶有住人的时候也都属非正常状况,并有诸多的限制,这样的茅舍就是《汉书.食货志》所谓先秦田庐的蓝本。  相似文献   

12.
语音是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语音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问两方面。汉语先秦文献保留了大量上古语音材料,对先秦文献的研究与总结,有助于理清语音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线索,推动语言历时比较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阶段,时人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对当时的环境概况、人类活动与环境以及环保意识与行为等方面都有真实的记录.这些都能见之于先秦时期的各种文献,是研究当时环境面貌不可或缺的史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先秦文献中所反映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做一些初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为主题,以先秦文献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郭店楚简有关篇章,并结合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简帛文献,对照今本先秦两汉如《国语.楚语上》、《庄子.天下》、《荀子.儒效》、《礼记.经解》等纸质传世文献,考察先秦时期人们对儒家六经功用的认识,以及对各经内容的评定,认为二者已基本相同。由此为我们考察经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酒器种类繁多,仅以先秦酒器为例,所出土就有20余种。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酒器的造型和功能,可以直观地学习先秦的饮酒礼仪。文章参照《殷商青铜器通论》等书,结合先秦典籍中的文献记载,对先秦酒器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释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诗学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端,虽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对"诗"的议论,但先秦诗学具有显著的文献之"《诗》"的特点,而非我们现在理论强调的文体之"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