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特殊性,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只有通过语境分析,我们才能在翻译中实现动态对等.语境包括语言学语境与非语言学语境.追求文学翻译的等效是再现原文审美表象因素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中诗英译中灵活运用语境分析以实现中诗英译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人们对言语语用功能解读所凭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本研究以语境层次理论为视角,以电视剧《猎刃》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具体分析"什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语用功能."什么"一词的主要语用功能表现为:信息探寻、语篇衔接、强调、表情、否定等功能.同时,这些不同语用功能的产生是受具体会话语境制约的.因此,不能笼统地将其划入疑问词范畴,而是要在疑问范畴内根据具体的语境探索其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是交际中使用的一种策略。对语用模糊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分析。本文从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语用模糊和动态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阐明了交际中的语用模糊是顺应各种复杂语境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语用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语境,作为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几乎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传统的语境现认为,语境是一种预先设定的、静态的客现存在,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境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是呈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人们的语言活动过程中,语境的动态性发挥着许多奇妙的语用功效,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对动态语境及其语用功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词块是语法、语义、语用及语境的统一体。在词块信息输入过程中,二语学习者既要习得词块的语义信息,也要深化语法机制的分析,更要顺应语境要求,提高词块提取的效率。因此引入语境动态顺应的概念,可以加强二语习得者的结构分析意识,拓展单一词块的生成空间,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切实提高词块应用的流畅性和地道性。  相似文献   

6.
对语料库语言学深入研究发现,词块是高频出现的词汇—语法组合体,具有结构上的相对完整性、意义上的一致性和语用上的得体性.语料库视域下的词块研究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语境性体现了词块理论的哲学观;词块的形式和功能具有整体一体性的哲学思想;动态系统理论为词块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依据角色扮演法和之后的开放式访谈的调查结果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语用参数的驾驭能力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语用参数有最基本的驾驭能力,但是在言语行为过程中还存在着语言语用失误、母语社会文化参数的负迁移、动态语境意识的淡薄等问题,并就此提出口语教学增强真实情景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目的语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培养学生对动态语境的敏感意识等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文心雕龙》语境思想的研究多关注其语境适应论和静态语境的构成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勰的语境思想是多维的而非单一的。在关注其语境适应论即纯粹语境观的同时应该结合《诏策第十九》和《谐隐第十五》等篇发掘其不纯粹语境观,即文化语境变异观。刘勰的动态语境观既指语境是语用过程中的动态变量,又指语境构成因素的情境变异;既指语用主体对言语交际诸因素综合体的认知状态,又指言语交际中主体客体交融过程中的语用综观。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言语交际过程.应用关联理论分析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语境,依照关联认知观来重新设置听说课堂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在听辨过程中构建拓展相关语境假设进行有效语用推理,从而使他们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寻找最佳关联,最终提高其采纳相应策略来提高听说技巧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和理解受到动态语境的制约。本文旨在探讨动态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在对动态语境的定义作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动态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制约的要素包括语境中的"有言在先"、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双方互动的即时语境。语境中的静态语境在交际双方互动时,被激活而成为动态的语境。所谓动态语境其实是动态语境与静态语境的结合,它是在语用中由交际双方协同构建的。  相似文献   

11.
语用学的发展具有先慢后快的趋势和明显的阶段性,对语用学的研究离不开对语用意义和语境的研究。当前语用学著作似乎对语用意义或语境的讨论远远不够,这与两者在学科内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本研究认为,语用意义并不是一种具体意义,语境意义、非自然意义、施为用意和特殊含意实指语用意义,语境研究包括研究其生成条件或构成要素两条路径,而动态的认知语境观利用关联这个常量来分析语境,因此能够恰当地代表语用学学科的语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情景语境,衔接和连贯三个方面对作品《红字》中译进行分析,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而是语篇意义的对等,是译文与源文在情景语境等方面的对等,同时需要兼顾译文的连贯和衔接。  相似文献   

13.
Well一词作为话语标记词时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对翻译造成一定困难。不少学者对其意义和语用功能都进行过一定研究。但具体应该如何翻译未作详细说明。本文通过Nida的功能对等给我们的启示,对well一词的如何翻译作更深入分析,同时对我们跨文化翻译的思路提出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英语附加疑问句在使用中会产生丰富的语用含义。对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分析以往多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基础上。Verschueren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提出了顺应理论,指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adaptation)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以往句法静态研究的传统,从动态角度分析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规律。根据Verschueren顺应理论,指出英语附加疑问句在使用过程中遵循了可变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的原则,并根据语境关系顺应理论分别阐释了在具体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中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语境在语用和语义上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具有制约作用。翻译应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确定具体词汇在其语境下的语用意义。本文从构成语境的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个方面入手,阐释了语境在词组、句子、情景、文化等方面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活动.针对传统范读重操作轻实效的现状,笔者尝试通过分析课堂语境及其对范读的影响来为范读寻找出路.本文主要从言内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三个方面来讨论课堂语境对范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汉语"红"色词族语用和内部语境、汉语"红"色词族语用和外部语境来分别讨论汉语"红"色词族语用和语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关联理论来评析对词的语用意义的理解,词的意义与语境的关联性越大,那么语用意义就越容易理解。文章先简要介绍了文本语境、最佳关联、词的语用意义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分别对理论和实践加以结合进行阐述。得出,在对词的语用意义进行辨识的时候,一定要将词的意义置于其相应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寻求最大的关联性,从而达到对词的语用意义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胡靓  曾琪 《文教资料》2010,(17):26-27
反讽话语即反语,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特别是动态语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反语的理解,同样离不开动态语境。本文主要从认知交际的角度讨论反语和动态语境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说明了它也是一种认知方法,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相反的角度去概念化生活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即实现译对原的忠实。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就是要做到真实传达原的语用信息,做到语用意义的对等。语用意义翻译的成功与否是检验译质量的关键之一。语境(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化语境)与此密不可分,译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原的语境,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