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语助词"尔"既表"决定之意,又表疑问",即相当于现今的呢2和呢1.唐代起"尔"不再出现,呢2有了新的来源"裹、在"并在唐宋普遍使用.而呢1则在五代时禅宗语录里才出现了"聻(你)",由于"聻(你)"使用范围很小,在短期内便趋于末路.而曾与之同源且生命力极强的呢2便担负起呢1之职,为区别起见,用与"聻"音近的"那"来表示呢1,并且分工渐趋明确:呢1用"那",呢2用"哩".但两者的用字经常出现混同的情况,并最终走向统一,都用"呢"来表示.  相似文献   

3.
含有疑问形式的"吧"字句有表达祈使和表达猜测两种类型,单纯的疑问形式与"吧"构成"Q+吧"句式是省略了述语动词的疑问祈使句,"吧"负载着祈使语气,Q负载着询问功能.说话人意图使用"Q+吧"结束对方当前偏离自己意愿的行为或意图,急切地希望对方回答问题Q.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把"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归纳为"任指"、"某指"、"特指"三类,并对这三类非疑问用法的表现形式作了较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方便读者在更进一步地认识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讨论了内江方言疑问语气词"呢"的音变情形及对其韵母和声调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6.
南大郭村方言疑问句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分析,该方言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特指问句和其他等五种类型。方言中特有的疑问语气词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单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兰"、"唻"、"呗"、"昂"、"唉"、"唠"七个,双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唉""嘞吧""昂唉""啊嘞"等四个。  相似文献   

7.
疑问焦点与否定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对汉语中的疑问焦点和否定焦点的句法表现形式进行了考察和探讨。特别是对有的学者说到的汉语中没有疑问焦点和否定焦点的观点提出了反驳。  相似文献   

8.
疑问焦点与否定焦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疑问和疑问焦点是有区别的。疑问是由整个句子来表示的 ,疑问焦点是疑问句的中心 ,它不属于全句 ,是属于疑问句中的某一成分。否定和否定焦点的语用平面亦如上述模式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疑问代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写和对发展规律的总结。通过对疑问代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问事物的"何"及何系,问人"谁""孰"以及"安""焉""恶"等疑问代词在用法和功能上的发展脉络已经比较清晰,对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现象的产生年代及过程也基本形成定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带“呢”的疑问句以及不带“呢”的疑问句的语调基频曲线的差别,并用听感实验证实了语气词“呢”负载部分疑问信息的功能,以语气词“呢”为例探讨了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在表达疑问语气意义时各自承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语疑问代词除了表示疑问意义之外,还有诸多的非疑问用法,本文就其非疑问意义以及它们在日语中的表达做一个综合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13.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提到动词之前,这是一条比较严格的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一定要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也有一些不前置的"特例"。试图通过对这些"特例"进行分析,把握其中某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贵州习水方言中存在较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位置以及疑问程度共同构成了习水方言完整的疑问语气词系统。其中有的疑问语气词仅表一种语气,有的疑问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能表达不同的语气。文章着重研究习水方言中较常用的八个疑问语气词:不、嘎、哈、咹、(口欧)、麽、嘛、噻。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处所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进行系统分析,从句法位置、功能扩展、词语兴替等角度考察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代汉语中处所疑问代词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更替中融合,并在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并成为那一时期最主要的疑问代词以后,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兴起于上世纪末,20年间由最初的体貌性描写到建立起疑问范畴类型框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1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同时关照广度和深度、横向和纵向、结构和功能等各个方面,在研究的角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传统对疑问句的分类角度对21世纪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可知,对方言疑问范畴的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疑问代词除了表询问的功能外,还有表虚指、任指、否定、反诘等非疑问用法.<朱子语类>中的<训门人>篇的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以虚指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几种非疑问用法,并有个别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先于其疑问用法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69):12-14
本文爬梳整理出《生经》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反问、虚指、任指三种非疑问用法案例,发现两例较少见的"何"的任指用例,可知在《生经》疑问代词系统中,"何"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最为完备。  相似文献   

19.
闽南语询问数量、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泉漳、潮汕、雷琼三个次方言区呈现为三种音读,分别为:[lua22][?io?5][ua33].从语义与语法、历史来源、语音三个方面考察这三个疑问代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三者的语义、语法功能高度一致;第二,三者的历史来源一致,本字是"若",继承自中古汉语口语,是当时新兴的疑问代词之一;第...  相似文献   

20.
对四名普通话儿童自发话语的分析、输入与输出的对比研究表明,两岁至两岁五个月(02;00—02;05)是疑问词知识发展的关键年龄段;疑问用法要比非疑问用法获得时间早、使用频率高;论元问句要比附加语问句获得时间早;非疑问用法在儿童的自发输出中均出现在含“也/都”的否定句中.表任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