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温锁林 《天津教育》2012,(12):50-51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在课程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处理,从而体现出教师授课风格、讲授方法、教学策略的独特性。这种新的教学尝试,实质就是要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通过他们的实际的教学实践及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并促进自己的教学,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随着"同课异构"教学交流的广泛开展,它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课堂结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确产  相似文献   
2.
2009年第6期《天津教育》发表了徐江先生的文章《要品出“酒”中的“异味”来——谈“精致的解读能力”》(以下简称徐文),读来很受启发,文章以《囚绿记》和《鱼我所欲也》两篇课文的“精致解读”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倡导的“精致的解读能力”的内涵。诚如作者所言,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缺乏而造成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粗疏,以己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3.
点符号的准确性是高质量出版物的要求和保证,因此历来受到编校者与出版单位的高度重视.可是,由于编校者认识上的原因,常常出现标注不太准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物的质量.贺知章名诗<回乡偶书>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应标为句号,因为疑问形式的"客从何处来"做了"问"的宾语,整个句子是叙述语气而非疑问语气.可查阅不同版本,标成问号的几乎占了一半.这个标点的不一致不仅使孩子困惑,也让广大语文教师和家长颇感头疼.  相似文献   
4.
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墨子就在总结论辩方法时 ,给比喻下了定义 :“辟也者 ,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举也物”的“也”字 ,王引之云“也与他同”。墨子指出 ,比喻就是用他物来说明此事物的方法 ,并揭示了比喻具有“明之” ,即说明的作用。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譬喻 (比喻 )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夫譬喻也者 ,生于直告之不明 ,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与墨子一样 ,王符认为比喻的作用是“彰之”。这种观点被后世的学者继承下来 ,直到现在 ,许多修辞学专著和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5.
温锁林 《天津教育》2013,(13):98-100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教育的依据与范本,其标准与规范的地位是由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就是标准与规范的代名词,毫无疑问,他们在中小学时代学到的语文知识会影响其一生,由此可见语文教科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使用、树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巨大影响力。笔者针对现行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焦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看 ,表达中心、结构中心、语义中心分属语用平面、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三个平面。对比焦点和句尾焦点的不同表现在 :位置不同 ;预设不同 ;有无焦点标记 ;句尾焦点的数量只有一个 ,而对比焦点的数量有时会超过一个。句尾焦点的表现手段有 :省略非焦点成分 ;非焦点成分前移 ;“被”字句前移非焦点成分 ;非焦点成分主题化前移 ;焦点成分后移。  相似文献   
7.
语言中存在着多样化的临时范畴构拟现象,本文称之为临时范畴化现象。这些临时范畴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事体独特的认知或是出于某种交际目的而临时构建的,它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语言中活生生的范畴构建过程,这种临时范畴化现象理应是范畴化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文章对盛行于当代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中的"强加式临时范畴化"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背景,在观察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描写与分析了这种范畴化的类型与认知特点,展示了这种特殊的范畴临时构建的认知心理与产生过程,并解释了促成强加式临时范畴与其专用格式("有一种X叫Y")形成稳定匹配背后的修辞因素。  相似文献   
8.
温锁林 《中国语文》2012,(1):29-37,95,96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的"有+数量结构"(如:他在教室坐了有两个小时/他的身高有一米八)中的动词"有"。这个"有"的用法很特殊:句法作用模糊,语义上空灵虚化,即使省略也不会影响到句法与语义的完整性。根据"有"的这种句法语义特点,文章运用焦点理论对"有+数量结构"中的"有"做出了统一的解释,认为"有"具有凸显自然焦点的功能。文章还指出了"有+数量结构"在表意上表现出强烈而明显的表多表大的语义倾向,这种语义倾向的形成来源于动词"有"最基本的"领有、拥有"义。"有"由于与数量成分共处于自然焦点的位置,在语义上与被突出的数量信息相互影响,不仅强化了数量信息多而大的特点,也使其原有的超乎寻常的领有义得以保留,并最终出现句法与语义功能虚化,成为凸显数量信息的焦点的专职标记成分。  相似文献   
9.
根据构式的形式与表意特点,本文将汉语新兴因果构式"因为A,所以B"构式义概括为:以简约方式对原因与结果同时予以强调,文章区分了新兴因果构式中的原型构式与边缘构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构式的框式成分与结构变项的变化,用构式意义的承继关系解释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的原因。还根据该构式的表意特点描写与分析了构式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特别是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最后,深入到构式两个变项的语义底层,揭示了推动新兴因果构式生成的认知创新动力与特殊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量VP"与"VP一量"是口语中常见的两种句法格式,前者是一种主观语序,其中"一量"具有量小的虚拟性,而后者的量仅是实际的小量,具有客观性.前者是"以小量凸显大果"的对比性结构,而后者是一种动作事件的客观描述.由此造成了两式在结构与表意方面的一系列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