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早在1961年6月 26日就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88页)。 提倡“教师下水”,无非是希望语文教师深知作文的甘苦,并在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作文教学能左右逢源,使学生作文质量能迅速提高。 叶圣陶先生关于“教师下水”的现点尽管已提出近40年了,但真正“下水”并持之以恒者为数甚少,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对学生作文的有力指导。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有必要通过“下水”这一途径(当然不是唯一途径)提高自己指导写作的素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人‘教师下水”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是内容的问题,怎么写是技法的问题。内容主要靠读书、生活积累;技法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长期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作文前的指导,还是作文后的点拨,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在看了教师的评语、点拨后,还是做不到“形象生动,有文采”,更谈不上“立意高远,有深度”。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作文难、难作文”是众多师生的共同感受。形成这种状况有其诸多原因,可以任人评说,但是有一条必须正视,那就是有的语文教师有“唱功”而无“做功”,只讲不做,教不得法,学生无“真”师可从,暗中摸索,畏惧作文,写作情绪低落,作文水平低下,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善教者使之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教师“下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和指导能力,还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教”与“学”之间的隔膜。“欲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作文批改方式和新课标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打破教师一手包办批改作文的格局,从“教师为主”的方式转向以“教师为导”。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经常跳出自己天地来思考,向自己挑战.莫贪恋熟悉的模式套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师做“下水”作文是很有益处的.“下水”与站在岸边指挥大不一样,只有“下水”才能讲出作文的体会和要领,才能带头写作.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获得较多的写作经验,这样去指导学生写作就能有的放矢,抓住关键,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潘刚 《山东教育》2002,(13):41-41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首倡“教师‘下水’”,“经常动笔、勤写多作”,“深知作文的甘苦”,以给学生“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教师如果是个写作能手,自然亲自尝过写作的甘苦,那么他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指导能够对症下药,也很容易来一篇漂亮的同题文章,让学生在赞叹不已的同时,领悟写作的奥妙,由羡慕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只是了解作文的一些知识,写作本事却平平,甚至下不得“水”,那么他指导写作就难以得心应手,无论怎样滔滔不绝地指导、引导,苦口婆心地提示、讲解…  相似文献   

7.
王雪娥 《职教论坛》2001,(10):59-59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这个观点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实践者寥寥。许多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仅限于分析题意,明确要求,限定字数,规定格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纸上谈兵,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而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比书上的范文更直接的示…  相似文献   

8.
要克服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更好地掌握教学上的主动权。我感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像鸭子一样亲自下水,才能切身体会到江水的冷暖,写作的甘苦,更好领会编者意图,把握写作训练的体系,发现学生写作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几年来,我写“下水文章”的主要作法与体会是: 一、要选好“下水”的角度。语文教师既要备课,还要批改作业,工作量十分繁重。因此,不可能题题“下水”,篇篇示范。关键要选好“下水”的角度。我写“下水文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  相似文献   

9.
赵宪宇给闵文的信闵文先生:您好近一个时期,我拜读了您的“下水”作文教学专著,也看到了您发表的几篇有关文章,并在去年还听了您的一节语文课和“下水”作文教学的专题讲座。您在“下水”作文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已经卓有成效,确实可以称得上专家了。今天去信,主要是就“下水”作文的几个问题向您讨教,请不要推辞。“下水”作文,当然是指老师躬亲实践,和学生一起写文章。但教师作文也一定要使自己回到中学时代吗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心态全盘移植到青少年时代,似乎是有些别扭,况且老师的过去和学生的现在肯定有许多…  相似文献   

10.
张玉甫 《教师》2008,(13):102-103
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作文,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倡的~种作文教学方式。这既是叶老先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多年作文教学的真知灼见。通过多年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我也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师能经常“下水”作文,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已为社会公认,但作文指导中却一直存在着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指导上下功夫。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但平时要指导,要注重积累。课上指导,还要注重“解扣”,总之.通过有效的指导,解决写作上的困难,使学生通过作文,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能终生受用。  相似文献   

12.
李绪强 《广东教育》2002,(12):19-20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增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对此,我结合“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谈一点认识和做法。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实验重视作文过程的引导,采用“引导———创造”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引导的要义,在于目标诱导、过程疏导、评价指导,即突出它对“创造”的目标导向、途径选择和价值评判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控制与调节。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  相似文献   

13.
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许多一线教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而下水作文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什么是”下水”?刘国正说:“教师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作,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叶圣陶也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需要有一个科学而高效的训练过程,能否恰当地组织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从理论到实践都进入了写作的“自由王国”。叶圣陶老先生在六十年代初就提倡“教师下水”,“经常动笔,勤写多作”,“深知作文的甘苦”,以给学生“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切地感到:教师勤于“下水”,并用自己写的文章以及写文章的体会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是掌握作文教学的主动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一、引路式“下水”引路式“下水”作文指导,是指…  相似文献   

15.
付小磊 《甘肃教育》2022,(16):116-118
统编教材在整本书的设计中不但注重作文功能单元的应用,而且注重单元作文教学的创新。在运用新教材时,教师要注重对单元整体作文教学的范文前整后联,注重带给学生习作指导相关的启发,从习作范文到例文,帮助学生学会模仿和创作,最终带给学生习作指导的“新范式”。在统编单元作文整体教学下,教师通过单元作文教学,实现了单元作文教学“有范文、有梯度、有创造”,让学生的作文技能不断进步,习作素养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虽然关于作文教学的讨论不断,但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少有针对性,更无系统性;更多的教师则是跟着“指挥棒”走,七年级开始就瞄准中考作文,求快捷,往往又欲速不达。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走出两大误区,进行“三层梯级”指导,并做好四项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指导三题□国营条山农场中学吴隆一、教师“下水”,师生同作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地论述,这就是“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怎样布局、遣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陈颖 《云南教育》2001,(19):25-26
小学生的习作练笔活动是一项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习作是认识客体。学生在习作活动中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个中介手段在观察收集材料时进行习作构思习作构思的结果则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于小学生独立地进行习作活动还有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研究作文指导的艺术性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基本练习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导”要有明确的目的小学生的习作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练笔实践教师在每次指导前要做到目的明确。第一要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