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场所,建立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美育体系是其关键问题.晋中学院探索构建了以课堂教学、艺术传承与创新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美育育人模式,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方院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慧 《现代英语》2022,(3):104-107
"婺文化英语教程"作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英语专业的通识课程,凸显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该课程围绕立德树人,以价值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突出地方文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内容,协同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开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大背景下,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运用SWOT定性分析和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展开综合探讨,旨在探寻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改革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一是完善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制度建设;二是提升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三是创新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华夏文明看山西"谈起,以话剧<立秋>为主线,纵观古今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古论今,从话剧<立秋>看晋商文化,从晋商文化谈文化强省战略.在传播的视角下,将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取其深意.  相似文献   

5.
"不同而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德育课程实施的文化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生是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品性.面对文化多元的现实图景,注重以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与整合西方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强调普世伦理、加强正确的主流价值引导为基本理念,以课程实施取向、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的转向为实践支撑,实现"不同而和"的文化创生,是新德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充分利用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课堂思政的背景、定义、目的、课程本身特点、具体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课堂思政教育的途径.通过在教学手段上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学内容中植入家国情怀,以教学单元"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为例,就"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思政进行案例教学分析,提出"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思政、课堂+地方、课堂+实践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特色.  相似文献   

7.
"晋商"专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倡导"学而优则商"观念,优秀学子将商作为本业,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格局。"学而优则商"观念的实质是崇商、重商,是传统思想与三晋大地的自然、经济、历史因素高度契合的结果。它架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与商业行为、商业伦理有机融合的桥梁,进而锻造了熠熠生辉的晋商群体和晋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对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义利观、诚信观、勤俭观,是优秀的商业文化遗产。研究此观念,不仅有利于弘扬晋商文化,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让文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要构建文化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是支撑,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关键,课程的文化实践是补充。  相似文献   

9.
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杭州雕版印刷为例,教师以资源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方式、以生活为阵地而组织实施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地方课程,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深度实践和深度传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现在,越来越多的"洋文化"入侵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导致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压了下去。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并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好地使用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以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开展国学启蒙,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只有从立法、教学安排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的形成等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信仰缺失。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巩固第一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发挥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强化第三课堂,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创新第四课堂,发挥新媒体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多种形式,多措并举,而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有效载体。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以淮南地方传统文化为例,分析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融入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能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安阳工学院要打造办学特色,必须充分利用地方丰富深厚的优秀文化资源,发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熏陶、科研促进、对外合作交流等多渠道的优势作用,构建立体式的校园特色文化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和地方社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翻转课堂通过让学生课前看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革新.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教授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论"课程为试点,从教学准备、实施过程和效果分析三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展现了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扩充教学空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蕴藏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激活生命课堂的重要路径。2004年以来,地方文化融入国家课程的主题逐步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热切的关注,研究成果相继而出。研究的量和质均有所提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地方文化融入国家课程的功用、现实背景、路径及对策的探究。但整体发展态势欠佳,在"量"方面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学科、年段及主体的比例分布不均,在"质"方面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可见,分学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或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因而有必要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它不仅有助于框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完善有关课程体系,还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其研制策略包括:明确理念与目标,设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遵循逻辑体系,以及从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初中思政课授课资源的需要,是促进初中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政课之间的相互包容性、初中生自身个性特点、初中思政课课程特点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提供了可行性。初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以及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的"新型课堂"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提供了高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潘锡标 《中国教师》2013,(22):42-43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地方课程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风。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在课堂上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让课堂精彩起来呢?笔者通过收集和探访,悟得点滴启发,将"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