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西柏坡精神"为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柏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性地凝炼出"西柏坡精神"八个方面的内涵,并基于"西柏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围绕拓展红色文化研发平台、抓住红色文化的延伸价值和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2.
红色家书是第一手的红色文化史料,是革命烈士用鲜血书写的爱国宣言.将红色家书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有利于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背景下,以"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将红色家书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索以课程育人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是长期积淀而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文化氛围、精神风貌的总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家风具有为国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引导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方向、评判和约束人的行为等德育功能.在相关制度的保障下,充分开发利用红色家风资源,集家庭、学习和社会合力,能促使红色家风和德育系统及其各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红色家风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谢华 《教育与职业》2007,(18):111-112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不仅会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两课"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两课"教学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5.
1 增强思想性,发挥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 部队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贴官兵思想实际,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开辟网络文化阵地. 1.1强化占领意识,弘扬主旋律 网络内容丰富、信息繁杂,是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观念、道德理念和生活方式激烈斗争的阵地,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红色"信息,也有虚假、颓废的"灰色"信息,还有益惑、有害的"黑色"信息,这些都容易对官兵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定冲击.  相似文献   

6.
张盈 《贵州教育》2021,(1):24-25
一、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清楚"为何教"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一定要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弘扬"三个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人,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解决信仰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源.六年级...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1):60-6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资源。张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红西路军精神的发祥地,河西学院可以利用张掖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将张掖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探索河西学院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青 《华章》2009,(21)
在汉语中"红"象征着喜庆、顺利、成功,是我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然而英语文化中的"red"使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是种禁忌颜色.由于中西方在审美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的意义便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探讨"红色"与"黑色"在英汉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第四小学是沂蒙山区的一所"红色"学校.近年来,学校在"信仰领航,为幸福人生奠基"核心理念的引领下,以培养"健康、阳光、乐学、向善"的少年君子为育人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注重历史传承,以红色教育为引擎,让红色基因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先进的文化形式,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契合之处,再加上红色文化极具感染力和丰富性,无可厚非地成了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依据和载体.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方法、保障机制及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应用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法: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法、优化红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以及在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