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美宇 《声屏世界》2022,(4):98-100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速,人们对短视频媒介也愈加依赖.在媒介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通过争夺话语权来谋求权力,短视频摒弃了宏大统一的叙事话语,以其后现代文化特质,解构了传统媒介叙事体系,释放了大众话语权,改变了传统媒介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权力格局.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进行全新的"惯习"建构,使大众深度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加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民族志研究法,探讨在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网民刷短视频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媒介实践意义。研究发现,当刷视频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媒介实践时,它有三重意义:首先,短视频媒介实践中的主体是“平台集体”,刷短视频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制度对于终端接受的行为的设定,打破了“生产—文本—受众”的线性流程架构;其次,刷短视频的媒介实践表现为参与文化“,刷”手机的行为置于“观看”行为之前,表明这种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参与方式,选择变得更加自由。第三,刷短视频的连接行动本质就是交往实践,作为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分享短视频包含着评价模式。媒介实践的终极形态是文化实践,刷短视频这一媒介实践,改变的不仅是文化形态,更是人类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媒介完成了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嬗变。近年来,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走进大众的视野,不少纸媒也开始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寻求机遇,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类短视频异军突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理论基础,试图对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类短视频进行全方位的媒介研究,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新媒体媒介"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新代言词。短(微)视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而生成的新媒体媒介,其不同于传统媒介,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门槛低,不需要专业的拍摄技巧,所传播内容符合现代大众吸收信息碎片化的特征,这就是为何当下短视频非常火爆的原因。本文对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和传播特点进行讨论,以抖音app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的新趋势、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刘磊  王也 《传媒》2021,(20):62-64
短视频以小见长,不仅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而且切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由表及里地分析、阐明短视频的媒介特征,并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审视了短视频空间偏向、冷媒介、新新媒介的三种媒介属性,进一步冷静思考它与人及其社会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程 《东南传播》2018,(3):119-120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学者提出"媒介即场景"的观点,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短视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成一种新的文明现象。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从时代背景、建构方式、社交氛围、场景适配等四个方面,探求以"火山小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场景建构,反思其在场景建构中需注意的问题和移动短视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瑞清  周丽 《采.写.编》2021,(7):75-76,127
在5G技术不断优化升级的环境下,互联网和媒介技术都在不断迭代与创新.当前,短视频作为公众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之一,不仅是探测器,更是解压阀.抖音作为社会化媒体,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助力下,深谙用户需求心理,精准推送用户需求内容.在信息茧房的包围下,用户"患上"短视频依赖症.本文将从媒介技术和社会环境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媒体"抖音"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用户短视频依赖的环境因素及如何减少这种不良依赖.  相似文献   

9.
李雅林 《出版广角》2021,(21):77-79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出现为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具有积极作用."三农"短视频将农村的日常生活与风土人情通过短视频媒介真实再现,在展现农村面貌的同时与农业经济相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文章通过分析"三农"短视频的传播价值,归纳"三农"短视频的传播现状,以期为"三农"短视频更好地传播提出有益建议,从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快手"直播、短视频平台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体平台,它是每个大众的"舞台"。"快手"直播、短视频平台避免了身份、地位的限制,每位公众均有机会参与。同时,该直播、短视频平台管理良好,通过形形色色主题直播、短视频,为民众解决了生活中诸多困扰。"快手"直播、短视频平台所传递的正能量正是推进当前前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短视频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分布十分广泛,也受到大众的喜爱。较于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直播"、"vlog"、"微电影"等短视频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和满足用户。而电视民生节目作为传统媒体中能够生产短视频的重要栏目,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收视率和点击量直线下滑。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短视频的发展优点以及在短视频风口下的传统电视民生栏目该怎样运行。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快速发展,其版权问题也备受关注,视频"搬运"侵权作为最直接最常见的侵权形式,对短视频版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视听平台虽设置了内部保护机制,却依旧屡禁不止.文章分析了短视频"搬运"侵权的原因,并提出了媒介规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背景下,关于电视节目短视频化发展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对电视新闻节目短视频化的优势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其具有强化时效性、增强互动性、贴合大众口味的作用;同时以"央视新闻"抖音号为例,重点探析了电视新闻节目短视频化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在短视频时代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软件的简化普及和社会大众对短视频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促进新媒体短视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最初的形式为视频图文拼接,发展到现在已是动图视频形式,信息传播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感。本文对新媒体短视频进行概述,探究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表现,"媒介排斥"现象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异常突出的传播学问题,其概念命名源于社会学上的"社会排斥",指的是具备信息需求的受众对象(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到大众媒介这一施动者的作用力,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被排斥出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造成信息化社会系统参与不足的状态.本文旨在提出"媒介排斥"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并对其表现类型加以划分,同时从"知沟效应"的角度阐明"媒介排斥"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受媒介融合发展与媒体传播形式的创新影响,短视频逐渐成为深受大众追捧和喜爱的一种新型视频传播形式,并且对电视节目的短视频化发展与媒介融合传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将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分析,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介融合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型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用定型概念分析大众媒介在再现他者时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媒介定型",并试图用这种新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的一种偏狭机制,分析大众媒介如何通过放大细节形成和维护对他者的定型,追究"媒介定型"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最终揭示"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民族中心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传播中的"妖魔化"问题,以及大众媒介组织制定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媒介的"图像建构"作用越来越强大.媒介不仅对青少年以提供各种信息的方式对其予以心灵图像的直接塑型和描绘,而且通过对其监护人--父母、教育提供者--学校的信息提供而予以间接的"图像建构".那么,媒介的信息传播是如何对青少年成长进行社会认知、人生价值观上的"图像建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