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新诗诞生后的十几年间,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飞升”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落。“飞升”意象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刻地展示了现代诗人的孤独意识、死亡情结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相似文献   

4.
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诗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病马”、“瘦马”为代表的“病兽”意象。这类意象作为苏轼审美情趣的凝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苏诗中的“病兽”意象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这类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苏轼钟爱这类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的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意象”从词义上来看是由“意”和“象”组合而成。“意”即情感、情意,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可言说,难以形容的;“象”即物象、景象,是客观的,具象的,可触可感的:因此,“意象”就是寓“意”于“象”,是凝聚着诗人主观情感,用来寄托情思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人传达内在抽象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读’者体会诗人丰富而微妙的创作情感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李丽 《中学生阅读》2004,(11):30-31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花雪月、时间地点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此诗中“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诗歌中,“风”成为当时诗人关注的对象。文章试图通过意象理论来解析汉诗中各种形态的“风”背后的隐藏含义,挖掘出“风”意象所包含的浓浓哀愁,体味诗人当时的命运遭际。  相似文献   

9.
李水波 《考试周刊》2009,(13):15-16
叶维廉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窗”和“雨”就是其中鲜明的两大意象。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两个意象的呈现,它们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叶维廉的诗中,它们是“郁结”与“突围”这两个主题的集中体现,诗人的特殊在于他透过“窗”观察了“雨”景,又在“雨”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的确,朱自清先生善于通过缜密的构思和细腻的描绘,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在他的作品中,“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不同的“水”具有不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本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去探索挖掘信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借助“花”意象表情达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显示出诗人运用意象的精妙。同时,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象”,本文仅对“水”的常见意象进行了分析,从而引起人们对这种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的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周萍 《现代语文》2006,(5):33-33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所谓“意象”,即蕴涵作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如“日”、“月”、“花”、“草”都可以作为诗词的意象。以“流水”作为意象的诗词也不下几千首。但“流水”意象所传达的意义却有很多种情况。现一一列举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对意象情感指向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文章以“水”这一古诗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意向为例,解读不同诗人在“水”意象中所承载的情感,以帮助学生理清“水”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向,化客观事物为意象。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逊等等。把握住意象,是读懂全诗,准确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请看“帆”意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月”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意象,一直受诗人词者的宠爱,形成了一种东方人特有的“明月情结”。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时,常常会有“月”的意象出现,准确把握这个意象自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