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一位三本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叙说个案的分析发现,农村女性具有阶层出生和性别"先赋型"双重劣势,在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和就读过程中,制度和结构所赋予个人的场域和资本始终左右着她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是个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结构对个体行为选择的限制是一种隐性不公。为此,在制度桎梏之下,可从个体选择的心理行为层面制定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WVS),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与个体幸福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都显著增进了个体幸福,但是高等教育在中日两国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通过促进个人物质主义需求的满足而增进个体幸福,高等教育影响幸福的后物质主义假设在中国不成立;在日本,高等教育是通过促进个人物质主义需求和后物质主义需求的满足两大机制提升个体幸福的.这一发现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居民幸福增进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合广东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对企业员工选择行为的属性理解基础上,通过成人教育价值驱动因子的博弈分析,揭示出个体激励机制不同类型,并相应给出成人教育市场策略安排,从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量的集聚与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选择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行为。从选择学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高等教育选择史:一部高等教育选择主体不断增多的历史;一部高等教育主体选择权分散和集中相互交迭变化的历史;一部高等教育不同主体为获取选择权不断斗争的历史;一部高等教育选择客体日益丰富和多样的历史;一部高等教育选择环境日趋变幻莫测的历史;一部高等教育结构在功能选择导向下不断优化的历史;一部高等教育功能在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刺激下不断提升的历史。事实上,在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选择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个适性,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满足受教育者个体需要的特性;成人高等教育的个适性质量指的是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满足受教育者个体需要的程度——包括满足个体需要的层次的高低以及个体需要得到满足的比例的大小,它是反映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特征;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包括就业需要、岗位工作需要、发展需要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等;衡量个适性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受教育者个体为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程度;个适性质量评价,应当与外适性质量评价相结合来开展。  相似文献   

6.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阈限,影响着教育者价值判断和教育观念的选择,也制约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方向。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目前预科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考量,但是很难观测到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主要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延迟满足行为与群体压力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选择冲动性行为。这说明群体压力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延迟满足决策。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经济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伟  高巍 《教育学报》2007,3(4):83-91
今天的个人高等教育选择中,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否在不断增强,对不同经济背景的受教育者是否产生着分化作用,从而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未来社会的阶层分布和贫富分化产生着负面作用。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利用11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的研究结论是: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个人的高等教育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女;高等教育与个人未来收入均等化存在非一致性和确定性,使得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差异性;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付出很高的费用,因此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行为。对此,提出建立对经济贫困家庭和较低社会阶层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第二、三层次高校的教育投资;对民办性质高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制订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他们招收低收入或较低社会阶层家庭子女的入学人数比例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仍处于相对稀缺的现状,对聋生及其家庭而言,家庭经济状况、高等教育费用、教育投资收益率、财政补贴等经济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聋生高等教育选择的特殊性,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为支撑,分析影响聋生高等教育选择的经济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廖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3):150-164,192
本文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明瑟收入方程和probit回归方法对高等教育收入风险与个人选择上大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并没有对普通高中生的教育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高考制度仍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大学的关键性因素,这限制了学生选择大学教育的主动权;个体的风险态度对选择高等教育有显著效应,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个体越愿意投资高等教育,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外的收入和风险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将“延迟满足”之研究应用于一个特殊却又广泛的群体——当代中国发展落后地区的学龄儿童群体。目的在于针对对象自身潜质寻找出促进“延迟满足”能力提高的有效教育模式。文中为了明确“延迟满足”研究同教育行为的关系,首先提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的分类;然后针对不同潜质的群体,通过实验分析来比较提高个体“延迟满足”能力的不同的教育行为的效果。研究旨在发现某种教育行为从长远来看,是否有助于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助于个体在独立面对利益选择的时候,“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也是在试图寻找自身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教育行为。最终希望此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当代素质教育模式选择的一项依据,并对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投资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模型,提出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选择中要关注高校地域、高校属性、高校类型和专业类别,而影响选择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考虑的,主要包括家庭收入、收支状况、收入来源、高等教育学杂费、专业就业前景、毕业后的薪酬待遇,这些经济因素主要是从现有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经济收益出发而设定的。基于该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家庭现有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经济收益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经济因素都影响高校地域、高校属性、高校类型和专业类别的选择,在不同的选择领域各个经济因素存在差异。基于该结论,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及政府教育扶持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企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实施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笔者运用俱乐部公共产品理论研究了高等教育最佳供给量和最佳招生规模问题。在对高等教育产品特征及产权归属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扩招政策对个体行为模式和组织效率的激励导向。笔者建议,高校招生规模变动幅度不宜过大,改革应当循序渐进,要开放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择路径,优化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华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5):82-86,110
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改革和成本分担的实施成为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重要举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借助高校资助政策完成大学学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者开始关注高校资助政策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首先,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资助政策与学生行为选择间的关系.其次,关注高校资助政策对高等教育入学行为和学生学业发展行为这两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行为选择研究能有效揭示高校资助体系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探寻影响大学生行为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公众通过以手投票或以脚投票两种公共选择机制进行高等教育供给决策,对公立高等教育供给的区域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公共选择的角度研究美国公立高等教育供给行为,对我国各级政府明确高等教育供给责任,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差距,减少效率损失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师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多样性及对教师质量的新要求 ,然后从提高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 ,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 ,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机制等方面讨论如何提高教师质量 ,满足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教育选择研究文献往往假定个体只考虑教育收益,忽视了投资风险的真实存在。已有文献对教育选择行为的预期假定存在较大差异,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假定可能导致对教育选择行为的不正确推论,而使用个体主观预期数据替代这些假定能更准确地分析个体教育决策行为。采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态度的调查",利用预期收入、风险数据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选择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预期收入对选择研究生教育有显著影响,而风险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收入风险对于教育选择的影响不明显,主观风险对选择研究生教育则有负效应。此外,还发现就业率是大学生决定是否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所学专业就业率越高,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越小。上述研究结果暗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数据,便于大学毕业生对收入和就业状况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对未来的教育作出理性选择,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北京市的调查数据研究国有部门和私人企业职工的收入风险、教育水平与其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有更大的收入风险;越愿意冒风险的个体,越不会选择去国有部门工作,这反映了风险态度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收入、工作压力和社会地位是个人选择去国有部门工作的三个主要因素。据此,文章提出了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制度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戚花 《成才之路》2009,(25):4-4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魁自我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态的认识的总和,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二是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三是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四是影响个体新行为的形成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工及相应的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在客观上对社会分层、职业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新韦伯主义认为:教育是限制经济领域中具有优厚报酬职位的竞争者数量的筛选工具,帮助那些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占据这些职位。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个体“身份团体”地位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越来越感受到个体的职业获得与将来可能得到的权力、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我们在看到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产生着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发现了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换言之,不同社会层级的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否平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关系的探讨,分析社会分层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