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段玉裁归纳出来的假借的几种类型,根据论题假借字音近度的研究,按声韵关系把假借字进一步细分为以下4种类别: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近韵近。运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微观入手,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仅分析假借字和本字的音近度关系以及所占比例,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说文解字注》的学术价值以及假借字和被借字声韵关系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八》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这些文字的借用现象是研究上古语音的可靠材料。文章对《上博简八》中的143对通假字从语音关系上进行了探讨,归纳出古音通假建立在音同音近的基础上并且以音同为最佳,通假中韵同的数量大大高于声同的数量等结论;最后讨论了余母复杂的通假现象。  相似文献   

4.
透过对《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中声训词条的整理,发现东汉时的人们往往在阐释某种事物的名称时使用,本文试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探究声训词条背后的文化信息。从音乐的治国教化功能、阴阳五行认知模式、汉时的天人感应哲学三个方面,探究汉时人们的部分思维习惯和文化定势。  相似文献   

5.
《广雅》177组单音节同源词,有音同、音转、音同音转、混合音转等四种语音关系类型,以音转为主。声转规律表明,声母流转,韵部以叠韵为主,声母关系的远近,与韵部流转频率的高低密切相关;韵转规律表明,韵部流转,声母以双声为主,韵部关系远近,与声母流转频率的高低紧密相连。《广雅》单音节同源词声转和韵转规律体现了汉语同源词音转规律的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相似文献   

7.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8.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9.
这本韵书的研究成果不多,而其中的入声问题研究更是不充分。本文在对《许氏说音》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其中的材料,并结合现代方言,深入的分析了《许氏说音》入声韵问题,結合《许氏说音》的內证和方言外证,得出《许氏说音》有五个入声韵部,十一个入声韵。  相似文献   

10.
《释名》是汉末学者刘熙所撰的一部声训专著,以音同或音近字解释词义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仅声纽相关而无涉韵部,或仅韵部相关而无涉声纽的现象仅是少数,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因此,这为我们研究汉末语音提供了一部分可贵的资料。由于该书的性质、体例所限,不可能全面反映当时的语音系统,但通过对全书组成声训的各组词声韵关系的比  相似文献   

11.
孙伯君 《中国语文》2012,(2):170-176,192
《番汉合时掌中珠》(1190年)夏汉对音和《文海》的分韵显示,12世纪河西方音中的通摄阳声韵与失落韵尾-的宕、梗两摄的演化有所不同,据此,学界一般主张通摄阳声韵保留了鼻化音。本文通过归纳《掌中珠》和《类林》(1181年)等文献中的夏汉对音字例,指出通摄阳声韵只有端组和精组字保留了鼻化,其他声类字均已失落鼻韵尾-,并进一步结合梵汉对音字例,分析了端组通摄-尾的失落滞后于其他声类的原因可能是河西方音中端组与遇摄不搭配。  相似文献   

12.
《风俗通译》(后文皆简称《风俗通》)是汉末学者应劭所撰的一部古代杂史类专著,其以声训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这为我们从语音角度探求命名之由,进而探索汉末风俗人文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以下简称"<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典型、集中地反映了宋代语音特点.承继此前已刊文专就"<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声类部分进行了探讨,这里专门就其韵类部分展开进一步探讨:采用"反切比较法",从3万余条音切中,整理出<资治通鉴释文>的音系,分述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三部,揭示宋代音系韵类特征.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辞海》2416页给通假字下了个定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古人在行文的时候,有时随手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甲字来代替应写的乙字。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晨的“早”却写成了“蚤”。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人写了别字。何谓“同源字”?王力先生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它的特点是:“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一、通假字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借字)替代另一个字(本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汉字通假”。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纯属语音上的联系。绝无意义上的牵连。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同“遍”,意为“普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7.
曾运乾研究《切韵》以审音法为主要手段,论《切韵》有51声类,从《切韵》反切用字的规律、切语上下字的相互配合的规则审辨声类,并按切上字分组的趋势归为鸿声、细声两大类,代表了研究《切韵》和古音颇有成就的旧派音韵学派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詹安泰先生《论声韵》一文如何从声、韵及平仄等深入论述古典诗词的声韵美,学词者如何从音(包括方音)的叶律和叶韵进行把握,以及“严协”和“宽协”等,作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