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随之发生。当今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注重整合现实社会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四个方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它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上的展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政治、社会、道德、物质基础、管理机制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主体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是因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需要,一方面是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基础,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前提,目前,首要的问题是培育合格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面临新的环境和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宏伟的社会建设目标,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旨归。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栋梁及社会精英,当代大学生们不仅生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建设不仅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也应该成为其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试论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三大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具体来说,它从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如何管理社会这三个方面推进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大众传媒具备社会关系的协调功能、社会环境的监测功能、社会信息的沟通功能;而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积极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构建和谐的传媒系统、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危机管理,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的职能是不仅要管理经济,而且要管理社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只有在社会良性运行的状态下,执政党才能正常领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从其宗旨和使命看,更应以和谐社会作为其执政理念追求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意识的深刻自觉,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承担。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要胜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党的自身建设抓起。社会上的许多不和谐现象,都与党自身存在的不和谐或多或少有关,甚至有的根源就在于党自身。社会上的不和谐现象不太可惧,党自身的不和谐现象足以堪虑,社会要和谐,党必先和谐。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与党的自身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深刻的含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先进性所决定的,党的先进性与和谐社会,无论从内在本质、理论基础还是从制度建设、价值追求都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认识党的先进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对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民主富强,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而政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基层社会对和谐社会构建尤为迫切,这就要求基层政府职能转型,把和谐理念积极应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使基层社会的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成果。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中的NGO缺失及其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三大主体(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NGO在社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比较SARS和“9·11”两个典型案例,说明治理危机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多元主体的互动;培育NGO是当前我国形成社会治理结构主体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和谐的政党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必要的恶"到"服务型政府"的多次转型,以适应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时势需要;随着"全球治理"、"超越国界"、"民族国家的终结"、"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之兴起,探析政府职能转变之逻辑终点这一全新挑战性之命题,应以"全球化"、"地球村"思维为基点,以达为世界各国政府职能转变树立"历史坐标"和实现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升到党的执政能力这一高度,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飞跃,也充分说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视角来考察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要性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都着重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工会作为劳动大众的群众性组织、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人自觉践行亲社会行为。通过对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分析亲社会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和谐社会,稳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坚强支柱,崭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繁荣健康的社会事业是必要条件。这些探索成果,为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进入新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环境。政府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中国政府治理模式需要创新。改革至今,中国管理型政府治理模式已经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首先,改革以来社会失衡、社会断裂日益严重;其次,社会进步促使价值理念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最后,社会发展促使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社区力量不断增加。新问题、新需求和新力量促使管理型政府向管理合作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