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河谷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自治区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实现农牧民可持续增收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典型的河谷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通过中度退化草地治理、重度退化草地建植优质人工草地,放牧加补饲加快绵羊的出栏率等综合技术集成和示范,实现畜牧业高效发展和退化草地治理双赢的目标。文章阐述该试验示范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发展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期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安全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以此为西藏河谷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内蒙古天然草地资源丰富,草地面积7880×104hm2,占中国草地面积的22%。由于长期的利用和管理不状况,畜牧业生产难以持续发展。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现状是:草地退化,土壤沙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草地植被退,牧草产量低;草地生态环境恶化,鼠虫害增加。草地畜牧业生产存在草地资源;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草地多功能性及其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李奇  赵新全 《资源科学》2020,42(1):78-86
三江源区是地球第三极典型代表区域之一,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物种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大面积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国和亚洲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和重点区。生态系统服务、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草地是三江源的主要植被类型,由草地管理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其管理和治理不仅是牧区的问题,也是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江河流域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三江源草地管理的现状、问题和需求;提出了基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对草地“生产—生态—生活”多目标需求的多重管理目标及管理框架,建立三江源区域草地进行多重目标管理的调控途径及技术支撑;以期对三江源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目瞄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区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治理技术薄弱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主线,以生态—生产—生活系统集成为核心内容,科学认知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系统研发和集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创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项目育成牧草新品种11个,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件,编制技术规程40项,发表论文451篇,完成咨询报告1份,建议1份。累计生产牧草良种36.6万t,用于青藏高原及北方草地退化治理面积达267万hm~2。研发集成退化草地3大类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建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1.4万hm~2,指导完成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35万hm~2,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12万hm~2,退牧还草733万hm~2。建立饲草料生产示范总面积38万hm~2,牛羊营养均衡养殖基地2个,近三年健康养殖牛羊75万只羊单位。牧草良种及牛羊营养均衡饲养累计销售收入达到2.37亿元。完成科技培训2000人次。通过成果推广,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恢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区域草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了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共赢。该项研究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成果内容丰富,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为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三江源区2000~2018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2003~2018年各生态监测站发育期观测资料以及遥感监测资料等,分析了三江源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区气候暖湿化,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61℃,近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2℃,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多39.6mm,19年来共增加了75.2mm;②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加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2000~2018年三江源区植被指数NDVI值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1,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0.193×104km2,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0.216×104km2。2010年以前植被发育期年际间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2010年以来,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平均每10年变化率分别为4.0d、1.2d和5.1d;③建议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建立人工草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畜牧业管理模式,防止草场再次退化,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恢复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科学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生态过程,提出了三江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和有效途径,探讨了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草地退化监测方法,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气候数据对草地退化指数的年际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环境表现较为脆弱,草地退化指数年际间变化剧烈;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等级全区呈差异分布,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退化现象严重,但是近几年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现象有所好转,东部地区有所加重;结合气象和人为因素综合分析表明,极端气候和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在甘肃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长433km“U”字形的第一弯,这里拥有大面积亚高山草甸类草场和沼泽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但是,近50年来黄河首曲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利用黄河首曲玛曲县草地与湿地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表明: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玛曲县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为此,提出了适应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疆草地畜牧业正在面l临以草地退化和牧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为主要表现的发展危机.研究表明,有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减轻草地的压力,缓解家畜与草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且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有机食品市场潜力巨大,而新疆草地畜牧业所依据的传统技术在客观上与有机畜牧业的技术要求比较相近.促进有机畜牧业发展是新疆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可选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藏草地退化现状成因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然草地是我国亦是青藏高原真正的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亦是草地型家畜赖以繁衍生息的天然食物来源,更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但由于西藏草地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畜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管理水平落后,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就西藏草地退化现状、成因及改良对策略陈陈管见,旨在与同仁商榷,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丧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高寒草地退化和家畜超载放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问题,基于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技术研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科技支撑新范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黑土滩”是高寒地区一种特殊且严重的草地退化现象,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黑土滩”定义和分类存在的局限,提出了一个综合的“黑土滩”定义,并以“黑土滩”发生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和导致黑土滩形成的主要成因为分类基础,结合构建的“黑土滩”综合评价指数将“黑土滩”划分为3类9种4个级别。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为“黑土滩”定义和分类以及恢复相关技术研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地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桐  王军邦  陈卓奇 《资源科学》2010,32(2):323-330
三江源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目前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现状下,其内部的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现象,这种退化过程极大的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本文从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出发,利用IPCC提供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建立了三江源地区基于NPP的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对其进行了脆弱性等级划分,发现脆弱度等级随平均高程的增加而增高,根据插值得到的降雨量和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发现中度以上脆弱度主要分布在500mm等降雨量线以西,重度以上脆弱度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雨量线以西,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350mm等降雨量线以西。可见该区的脆弱度与降雨量有很大关系。湿润指数-30等值线很好的标示了大部分中度以上脆弱度,因此可见在这一区域水热交互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更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西藏那曲高效草地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那曲地区草地的退化、草地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针对草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改良退化草场,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建立草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和走高效可持续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道路等为措施的草地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草地退化的预警对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及保障牧民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探索并验证了信息量模型跨领域应用于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的可行性,可为草地退化防治管控提供决策依据。以青海省三江源东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将像元二分模型和信息量模型耦合,并根据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水文、土壤5个维度,进行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区与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中退化高易发区分布特点一致,主要集中于玛沁县中部、玛多县南北部等地区;②处于超过4400 m的高程,高于25人/km2的人口密度,大于30°的坡度等位置的草地容易发生退化。而位于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 mm,年累计日照时数小于2400 h,依附土壤类型为灰褐土、沼泽土等地区的草地具有更好的抗逆性;③共有68.34%的退化草地分布于极易退化区和较易退化区,15.92%分布于中易发区,15.74%分布于不易退化区和低易退化区,评价模型精度较好,AUC(Area Under Curve)值达到0.764。由此可见,像元二分模型与信息量模型结合以评定草地退化易发性的方法是可靠的,该思路对其他地区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项目以青海省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寒草地健康定量评价及生产—生态功能提升的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统筹考虑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从人—草—畜—环境的综合系统出发,以草地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为抓手,结合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三江源区二期工程建设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展了高寒草地健康评价及生产—生态功能衰退与结构失调的整合提升研究。通过机制揭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在实验点、示范区和区域3个层面上结合高寒草地健康评价与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可视化诊断了高寒草地健康状态,定量分析了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及因子贡献率,揭示了退化演替的生态过程及其特征,阐明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生理生态学及繁殖生态学机理,驯化选育出适宜高寒草地恢复治理的牧草新品种,研发出不同类型退化草地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技术、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群落稳定性调控技术,创建了人工草地分类经营与管理技术模式,对退化草地修复治理进行信息化管理,量化了不同恢复措施的生产、生态效益,系统开展了技术体系的示范与推广,兼顾基础理论探析、健康诊断评价、信息技术管理、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模式集成,形成适宜该地区的生产—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7.
牧用林业是草地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给牧用林业的概念及内涵予以表述之后,对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浅析,阐述了牧用林业在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中显示出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层次分析法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高寒草地的退化原因和恢复治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超载过牧和暖干化气候是导致高寒草甸退化的主导因子,贡献率为65.99%;伴随草地初始退化出现的鼠虫和毒杂草泛滥危害是加速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因子,贡献率为15.03%;人类不合理干扰造成的高寒草甸退化也不应忽视,贡献率为9.64%.各个恢复治理措施组合权重的分配格局相对均衡,其中围栏封育和划区轮牧(E2)与控制放牧强度(E1),效益较好,组合权重达0.3007.层次分析法可为草原管理,防止草地退化、恢复治理退化草地、优化利用草地资源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移民,是为了改善生态恶化地区环境状况,以及提高该地区民众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人口迁移。由于人们的滥采偷猎等活动加剧了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为保护和修复这里的特殊生态,政府安排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移往他处居住,这就是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青海省政府于2004年在三江源区开始实施的移民项目。根据三江源移民规划办公室制订的《三江源生态移民总体方案》,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迁出地涉及玉树、果洛等共4州  相似文献   

20.
黄麟  刘纪远  邵全琴 《资源科学》2009,31(5):884-895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斑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