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离子的本质性质引起的不能大量共存 1.在溶液中由于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O_4、BaCO_3、CaCO_3、AgCl等沉淀;CO_2、NH_3、H_2S等气体;以及CH_3COOH、H_2O、NH_3·H_2O等弱电解质。例1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A.Ag~+、H~+、NO_3~-、K~+ B.HS~-、Cu~(2+)、NO_3~-、Na~+ C.CH_3COO~-、SO_4~(2-)、H~+、NH_4~+ D.HCO_3~-、Cl~+、H~+、Mg~(2+) 解析:B项HS~-+Cu~(2+)=CuS↓+H~+ C项CH_3COO~-+H~+=CH_3COOH D项HCO_3~-+H~+=CO_2↑+H_2O,故应选A。 2.因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  相似文献   

2.
一、溶液中微粒浓度必然满足的等式关系1.电荷守恒: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如在Na_2CO_3溶液存在 Na~+、H~+、CO_3~(2+)、HCO_3~-、OH~-,各微粒浓度的等式关系为:[Na~+]+[H~+]=[OH~-]+[HCO_3~-]+2[CO_3~(2-)]2.物料守恒:即溶液中某元素物质的量总量等于溶液中所含该元素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之和,亦即溶液中的溶质(除 H、O 元素外)的元素守恒。(由于存在水的电离,所以不存在 H、O 元素守恒)如在0.1mol/LNa_2CO_3溶液中,原 Na_2CO_3中所含Na~+以 Na~+存在,而 CO_3~(2-)以 CO_3~(2-)、HCO_3~-、H_2CO_3三种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讲到,碳酸钠的水解反应方程中碳酸以“H_2CO_3”形式存在,不应写为“H_2O+CO_2”的形式,即不会逸出CO_2气体。这是为什么呢?不少人笼统地说成“因为水解反应是进行不到底的反应”,反来复去说不明问题的实质,成为教学难点。我认为可做如下深入浅出的解释。碳酸钠是二元弱酸强碱盐,属于二级水解,其水解分两步进行: 一级水解反应:CO_3~(2-)+H_2O(?)HCO_3~-+OH~-,达到平衡时,Kh_1=[HCO_3~-][OH~-]/[CO_3~(2-)],此反应包括水的电离和弱酸HCO_3~3的电离二个平衡。即:  相似文献   

4.
“共存”——即大量共存,就是离子间不相互反应,离子浓度不降低,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原因如下: 1.氧化——还原反应NO_3~-(H~+),Fe~(3+),MnO_4~-(H~+),ClO~-(H~+或OH~-),Cr_2O_7~(2-)(H~+)与(S~(2-)、I~-、Fe~(2+)). 2.双水解反应Al~(3+)与CO_3~(2-),SO_3~(2-),HCO_3~-,HSO_3~-,S~(2-),  相似文献   

5.
向过量的醋酸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_2CO_3 2CH_3COOH→2CH_3COONa H_2O CO_2↑,但是向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醋酸溶液并振荡,却观察不到明显现象,原因是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与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了难电离的碳酸氢根离子,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CO_2 H_2O CO_3~(2-)=2HCO_3~-。从该实验说明了醋酸的电离能力大于碳酸的第一步电离(醋酸电离常数Ka=1.75×10~(-5),碳酸的第一步电离常数Ka_1=4.30×10_(-7)。将含苯酚量适当大于其溶解度的混浊的含水苯酚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变澄清,但滴至过量,并无气泡产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H Na_2CO_3→(?)—ONa NaHCO_3,而取苯酚在氢氧化钠中的饱和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混  相似文献   

6.
如何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某些教材和众多教辅资料都给出了公认的方法和反应原理:IO_3~-+5I~-+6H~+=3I_2+3H_2O,生成的碘使淀粉变蓝。对于这公认的方法和反应原理,我也曾深信不疑,但一次学生实验却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看法。一、意外现象在做真假碘盐的鉴别实验时,我让学生按照反应  相似文献   

7.
实验证明,少数溶解度较大的氢氧化物如Mg(OH)_2、Mn(OH)_2等,既能溶于酸如盐酸、硝酸等,其反应为: Mg(OH)_2+2H~+=Mg~(2+)+2H_2O也能溶于铵盐如NH_4Cl、NH_4AC、NH_4HCO_3等。而溶解度较小的氢氧化物如Fe(0H)_3、Al(OH)_3等则难溶于铵盐,只溶于酸中。对于Mg(OH)_2溶于铵盐如NH_4Cl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NH_4Cl水解: NH_4~++H2ONH_3+H_3O~+水解生成的H~+再与Mg(OH)_2作用,而使  相似文献   

8.
离子共存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近十年来,在会考、高考和竞赛题中经常出现,由于这类试题把无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进行了串联,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面广,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灵活性较强。要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试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哪些离子不能共存 1.弱酸的酸根离子不能与H~+大量共存。如CO_3~(2-)、S~(2-)、SO_3~(2-)、ClO~-、AlO_2~-、SiO_3~(2-)、PO_4~(3-)、CH_3COO~-、F~-、CN~-、C_2O_4~(2-)(草酸根离子)等。 2.弱碱的阳离子和OH~-不能大量共存。如:NH_4~+、Fe~(3+)、Cu~(2+)等。 3.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不能与H~+大量共存,又不能与OH~-离子大量共存。如:HCO_3~-、HS~-、HSO_3~-、H_2PO_4~-、HPO_4~(2-)、HC_2O_4~-等。  相似文献   

9.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的难点之一,同学们在运用水解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把初中学习的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绝对化,忽视对盐类水解知识的考虑.盐类水解的应用较复杂,现小结如下. 1.混施某些化肥例1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用,因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属于强碱弱酸盐,会发生水解反应CO_3~(2-)+H2O(?)HCO_3~-+OH-和HCO_3~- +H2O(?)H2CO2+OH-,水解显碱性,OH-与铵盐提供的NH_4~+发生反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2007,(24)
热点内容,常考常新例1 (第9题)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过量的SO_2通入NaOH溶液中:SO_2 2OH~-=SO_3~(2-) H_2O B.Fe(NO_3)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Fe~(3 ) 2I~-=2Fe~(2 ) I_2 C.NaNO_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_4溶液:2MnO_4~- 5NO_2~- 6H~ =2Mn~(2 ) 5NO_3~- 3H_2O D.NaHCO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_2溶液:2HCO_3~- Ba~(2 ) 2OH~-=BaCO_3↓ 2H_2O CO_3~(2-)分析过量SO_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HSO_3~-离子;Fe(NO_3)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不仅Fe~(3 )能氧化I~-,NO_3~-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也能氧化I~-;NaHCO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_2溶液,HCO_3~-与OH~-完全反应掉,生成的CO_3~(2-)又全部转化为BaCO_3沉淀,溶液中不可能有CO_3~(2-)存在。因此,选项A、B、D不正确。  相似文献   

11.
学生对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是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例如,分别将下列两组溶液混和,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1.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和;2.氯化铁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和. 1.Al_2(SO_4)_3+6NaHCO_3=2Al(OH)↓3_+6CO_2↑+3Na_2SO_4Al~(3+)+3HCO_3~-=Al(OH)_3↓+3 CO_2↑ 2.2 FeCl_3+3 Na_2CO_3+3H_2O=2Fe(OH)_3↓+3CO_2↑+6 NaCl2 Fe~(3+)+3CO_3~(2-)+3H_2O=2 Fe(OH)_3↓+3CO_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此方法存在两点不足:其一,化学方程式不易配平;其二,“水”在方程式中的位置不好处理,什么情况下写,什么情况下不写,不易抓住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笔者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并介绍了利用该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证明某种推断或某种结论,必须设计实验方法,选择试剂进行实验.这种试题是实验证明题.有关实验证明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本文对这类试题的题型加以归纳,并举例说明其解法.供读者参考.一、用实验证明某种物质具有某种性质例1.用简单方法证明碳酸钠能水解,并且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解析:碳酸钠若能水解,则溶液必显酸性或碱性,只需用指示剂鉴定.滴入指示剂后,将溶液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方法是:将Na_2CO_3溶于水,滴入2—3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显浅红色,说明碳酸跟水解呈碱性:CO_3~(2-) H_2O(?)HCO_3~- OH~-.再将溶液加热,发现红色变深,说明平衡向右移动,使[OH~-]增大,即水解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化学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文字迷惑性强,题中隐含因素多,各类型的解法杂等特点。在解题过程中,抓住关键,找出隐含。例1.有Na_2CO_3,NaHCO_3、CaO和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g,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 ),CO_3~(2-),HCO_3~-均转化为沉淀,经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共29g,原混合物中Na_2CO_3的质量是 (A)10.6g (B)5.3g (C)5.9g (D)无法确定解析:此题关键就是HCO_3~-的转化,隐含  相似文献   

15.
碳酸氢钙的电离方程式为。当在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HCO_(2~-) OH~-=H_2O CO_(3~(2-)),生成的CO_(3~(2-))再与Ca~(2 )结合为碳酸钙沉淀。若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是足量的,则HCO_(3~-)必定全部转变为CO_(3~(2-)),而Ca~(2 )也将完全转入碳酸钙沉淀。根据碳酸氢钙的电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85年高考化学试题第三题的1(2)小题中,提出除去混在碳酸氢钠中的碳酸钠的要求后,许多同行对氯化钡与碳酸氢钠反应进行的理论和实验发生了兴趣。大多数同志认为,该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且其反应通常可用下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即 Ba~(2(?))+HCO3_3~-=BaCO_3↓+H~+此式表明反应中生成了强酸(H~+)和沉淀(BaCO_3)。对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看法。大家知道,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人教版教材(P32)页实验2-7:在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粉末,结果表明:加入NaHCO3的试管产生CO2较快.原因是NaHCO3与盐酸反应为HCO3-+H+=CO2↑+H2O;而Na2CO3与盐酸反应分两个阶段:CO32-+H+=HCO3-;HCO3-+H+=CO2↑+H2O.这一知识点经常出现在各类考试中.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2、过程、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与观察,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与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建立假设的探究技能。二、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同学们知道,碳酸氢钠俗名叫“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那你了解它所起的作用吗?[生]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氢钠耗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使…  相似文献   

19.
H~+与CO_3~(2-)在溶解性表中相应的符号是"溶、挥",存在与多种生成物之间的指代关系不明确的问题。为此,引入符号条件,得出H~+与CO_3~(2-)组合在溶解性表中相应的符号只对应H_2CO_3这一生成物。再通过分析论证,进一步得出H_2CO_3只具有可溶性,不具有挥发性,因此建议将H~+与CO_3~(2-)组合在溶解性表中的相应符号改为"溶(或)-"。  相似文献   

20.
6.在溶液中加入适量 Na_2O_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_4~+、Ba~(2+)、Cl~-、NO_3~-(B)K~+、AlO_2~-、CI~-、SO_4~(2-)(C)Ca~(2+)、Mg~(2+)、NO_3~-、HCO_3~-(D)Na~+、Cl~-、CO_3~(2-)、SO_3~(2-)分析选(B).因 Na_2O_2加入到溶液中存在两种情况变化,一是因产生了 NaOH 加强了溶液的碱性,其次是 Na_2O_2有强氧化性,可氧化 SO_3~(2+)等,所以只有(B)选项符合.(A)选项中 NH_4~+离子分解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