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以成都航院捷豹路虎定制班为例,把“匠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打造“工匠型”双导师团队,搭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平台,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需要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工匠型"人才支撑。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深化焊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地方本科院校要突出和强调自身的"应用型"定位,试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打造校企互聘的"双导师"队伍,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承担起"工匠型"人才培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体系,结合基于校企多方协同培育策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当代"工匠精神"是在传统"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从分析古代学徒制的历史意蕴,到归纳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发现,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于现代学徒制之中,企业作为协同培育主体,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工匠精神"考核标准;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政府要引导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社会力量要继续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工匠的职业尊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消费需求升级的新阶段,亟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案例分析,认为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共融发展是落实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后备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具体而言,现代学徒制企业育人主体身份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具化,现代学徒制师徒管理模式有益于激励工匠成长,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形式能助推工匠后备人才培育。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语境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工匠精神,蕴含了对技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和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耦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是应对"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学徒制技术传授和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以规范化的管理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条件,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模式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互融互通、相互促进,工匠精神培育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终极目标,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育工匠人才的有力保障。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推进工匠精神“学—评—育”工作、构建良好可持续的工匠导师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寒 《职教通讯》2018,(23):30-35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热点。文章通过剖析"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提出两者在职业理念与价值取向、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培养标准以及与产业结合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关联耦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完善的企业师傅制度、"工"与"学"的结合、政校企行的共同关注为"工匠精神"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工匠之师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开展培养工匠之师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得到"工匠精神"的助力。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工匠之师内涵的分析,论述了培养工匠之师需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指标、推行"校企校合作"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加强"德艺双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营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培养"工匠之师"。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得到重视并被积极弘扬。工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而"工匠精神"正是其应有的精神品质。然而,现代学徒制下工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学徒、师傅以及制度等方面均面临重重的教育发展困境。工科高校可以在全社会营造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在学校与企业中营造渗透"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在各行为主体中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以探寻现代学徒制下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共建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双导师制度;其次,介绍了现代学徒制运行成效,包括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共建;最后,分析了现代学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培育。从政府层面,要完善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国家资格框架等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夯实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基础;从学校层面,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品德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在企业层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生产领域相融合,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双主体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实现校企双赢是现代学徒制成功开展的内生动力。笔者作为学校校企合作专项工作的负责人,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以本校的校企合作为例,提出构建"四双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1)"双主体育人";(2)"双身份管理";(3)"双导师教学";(4)"双合同保障";(5)校企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及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校企融通课程是现代学徒制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重要载体,而DACUM则满足高职药学校企融通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体、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互动、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课程组织以教学做一体为主导、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企双元为主体,是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建设的五大要求.基于DACUM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的实施要建立目标共赢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运行制度,构建校企共育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互利共享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资源,组建责任共担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团队,实施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小班化试点教学.  相似文献   

17.
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故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培育工匠精神是大势所趋。从隐性知识学习角度分析可知,职业技能学习与工匠精神的养成都经历着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化,其中,工匠精神的养成在职业技能学习准备阶段可初步社会化,模仿阶段可行为外化,练习阶段可意志整合,熟练阶段可情感内化。由此,其培育路径可从职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建设、顶岗实习、社会舆论下催发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四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18.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必然选择。当前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着企业育人作用未充分发挥、缺乏系统性规划、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缺失、学生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建立课程开发协同、师资团队协同、基地建设协同、考核评价协同、文化氛围协同的“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有利于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出现诸多问题,为了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文章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双导师"队伍建设已成为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改革措施,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学徒制烹饪类专业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要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培养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促使产教融合,保障课程得到提升优化,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