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2.
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  相似文献   

3.
《三戒·黔之驴》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这篇寓言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因此,历史地客观地阐明其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黔之驴影射外强中干的保守势力,认为寓言表现了作者对政敌的鄙视和不屈服于压力的政治品质。还有人说,《黔之驴》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并无真正本领,还要假装威势吓唬别人的人,指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可耻命运。这些论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作品的实际,因而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有一篇课文,叫《黔之驴》;有一个人,叫黄厚江。笔者在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课堂之后,对黄老师所提出的"本色语文"进行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知网上有关《黔之驴》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分类、总结,并分析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流程,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心得。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黔之驴的故事,读完以后,都会讥笑那头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蠢驴,和老虎为伴却没有丝毫危机感,黔之驴也就成了外强中干者的代名词。可你是否注意过故事中的老虎呢?  相似文献   

7.
廖敏同志《〈黔之驴〉寓意探微》认为《黔之驴》是“顺宗及八司马与宪宗及太监们的寓言”,柳宗元写作此文为的是借驴“的尸来还改革失败的魂”(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如此“探微”,新则新矣,但方枘圆凿,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8.
《黔之驴》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所作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另两则是《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相比而言,《黔之驴》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以极富讽刺性的深刻寓意和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处}课文中}的读音 ‘救勒歌) (救勒歌》《回乡偶书少《黔之驴》 《黔之驴》《论语》六则通常读音 ye11面讨、t贬11 l汇饭〕川滋叫shl幻扣﹂坐竺竺蜘一、卿《扁鹊见蔡桓公》}Jl朋 一又「:技》}h。、。jl〔In祖1从ld而1叭』坐f(Ai一shi一︸塑俪笠空〔i丝李}塑宜全(核舟记少4 JlJlQ一、竺恤顿一令一黑天似弯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乡音无改鬓毛衰黔无驴,有好事称船载以入驴不胜怒,蹄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见蔡恒公.立有问。又夹千百求救声,曳屋许许声穿叮曲智雯亡以应大铁惟,不知何许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但闻燕山胡骑鸣…  相似文献   

10.
《黔之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期的《出版商务周报》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的一篇文章。康教授在这篇名为《〈黔之驴〉断想》的精短文章中,提出了对这篇著名文言文的质疑,他认为这篇文章存在诸多的逻辑问题。文章如下:《黔之驴》是柳宗元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从多个角度  相似文献   

12.
不但无辜而且不幸的驴,是如何沦为千夫所指的呢?驴进入黔这个地方,完全不是出于驴自己的意愿,而是被好事者船载而入的。把驴载入黔后,好事者又感觉驴没有用处,又不给驴合  相似文献   

13.
朱美兰 《教学随笔》2013,(18):72-73
《黔之驴》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寓言中的名篇。文章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笔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呈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柳子厚先生贬居永州所作的《三戒》之《黔之驴》 ,虽不过百余字 ,但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 ,并时有争议之声。年初 ,笔者便从《名作欣赏》上看到了对《黔之驴》寓意的新解 ;前不久 ,又从《中语参》2 0 0 2年第 3期上看到陕西韩尚东老师对“好事者”一词的新释。我对质疑胆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一、读一读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三戒》中的"黔之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作者在《三戒》的前言中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从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要人们引以为戒的是,不能像驴子那样,明明自己是弱者,却不知道"推己之本","出技以怒强".那么,《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多年来见仁见智.北师大康震教授在《〈黔之驴〉断想》中,从老虎、驴子、作者三个角度对作品的寓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黔之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一语文课本。“黔”地,课本注解为“贵州省”。由此而演变的成语“黔驴技穷”,过去也大多将“黔”解释为贵州一地。这种解释,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9.
成语“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它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没有别的办法了。说到这则寓言,人们大都会嘲笑黔驴虚有其表,是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但如果我们能运用逆向思维去稍做分析,你会不禁发问:黔驴技穷谁之过呢?众所周知,驴本非生于黔,它原  相似文献   

20.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