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玮玥  雷学华 《兰台世界》2017,(17):102-104
荀粲身为颍川荀氏世家子弟,一生未入仕途,为人也与父亲曹魏集团首席谋士荀彧大相径庭。正始玄学发生,除了王弼、何晏创始玄学,荀粲也因擅长玄言清谈与裴徽、傅嘏、夏侯玄等被后人称为正始名士。其言意之辨,以及推从个性自由,反对"立德高整、轨仪训物"的观点,对后来玄学名士产生了深远影响。拟就荀粲的性格与其玄学思想形成的相关性做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阮孝绪《七录》列"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录"为外篇第二,他的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受时代影响,更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阮孝绪出生在玄学世家,长于有天师道信仰的家族,本人崇信佛教,因此对佛道之书颇为重视。他打破王俭《七志》之例,将佛、道二录纳入"七录"之限,使二家之书与经史之书并列,抬高了二教的地位;他将"佛法录"列在"仙道录"之前,申明了自己的信仰所在。  相似文献   

3.
晋江熙《集解论语》一书,汇集了晋代以前十三家注释《论语》的成果,同时亦述己见,可谓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广泛采用之。《隋志》、两《唐志》皆著录是书,是其宋代依然存世,今则散佚。此次钩稽是书,将有利于晋代以前《论语》学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日,句容市档案局征集到晋代文学家葛洪编纂的《抱朴子内外篇》一套共9本,内篇二十卷400页,外篇五十卷434页,32开平装本,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编印的《丛书集成》的一部分。此书总结了战国以来神学家的理论,确立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的宝贵材料,也是研究茅山道教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5.
温健  范兆飞 《大观周刊》2012,(9):15-15,25
本文以道教、玄学清谈之风、个体社会化、社会群体和社会管理为切入点,阐述了庄子及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笔者通过介绍庄子思想及其影响,意欲以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去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思想史上这样一位奇特的人物,以及与他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且表明这样一个观点:思想是多元化的,社会应该要有足够的包容量去容纳不同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世说新语·德行》中,淡化了华歆与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对他们的"小廉曲谨"之风进行了高度的赞扬,由此可见,在玄学思潮的猛烈冲击下,迫使魏晋士人引道入儒,重新审视、建构他们特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7.
齐君  张连义 《兰台世界》2008,(11):58-59
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玄学中的清静无为思想与佛学的轮回转世等思想相互融通,相互渗透。一些高僧大德更是把佛教教义渗入玄理,使得玄学对自西传入我国的佛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魏晋佛学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就王坦之与伏玄度、习凿齿的对话进行分析,认为王坦之身上折射出当时士人由经学向玄学转移的时代风尚。而这种学术的嬗变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颇具典型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寒门的困窘心理。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玄学中的清静无为思想与佛学的轮回转世等思想相互融通,相互渗透。一些高僧大德更是把佛教教义渗入玄理,使得玄学对自西传入我国的佛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魏晋佛学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那么道教伦理则有助于纠偏唯科学主义、唯发展主义的迷失,在全球化的时代用其玄学之光再次照拂人们被资本和欲望蔽抑了的灵心.  相似文献   

11.
大元故河东廉访转运司奏差王公墓志铭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志此前未见著录.由志文可知,王进所出之家族本女真完颜氏,因受汉风浸染,故又有王姓之称.至早于金世宗统治时期,王氏家族始授华州郑县罗文寨猛安,并世镇此地.志主王进(完颜忽察席),生于金宣宗贞祐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相似文献   

12.
廖铭德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40-148
历代史籍对梁元帝萧绎“江陵焚书”卷数的记载存在歧异,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史料,认为“江陵焚书”十四万卷为确切之数。以此伸展分析,《梁书》、《南史》、《隋书》及《志》不载和散见《金楼子》是因为在唐史馆臣在编修贞观诸史时未见《金楼子》一书。《金楼子》复出的时间约在唐中、晚时期(约八至九世纪),两宋时期已入秘府收藏。探讨“江陵焚书”的卷数,还有助于明晰当代历史文献学对这一图书厄难史实的歧异。
  相似文献   

13.
于朕朕 《兰台世界》2020,(4):129-133
汉初,高祖先后封英布、刘长为淮南王,国除后为九江郡。曹魏时又有淮南王之封,西晋时为淮南郡。东晋南朝由于侨置郡县,淮南郡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十六国北朝也有淮南郡的设置,且名实相符。隋唐及以后,淮南郡改为寿州。唐时淮南道为十道之一,唐末演变成淮南节度使。宋时,淮南或为一路或为淮南东西两路。此后元明清至民国,“淮南”二字不再作为正式政区名称。从“淮南”政区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二级制与三级制的循环、分封到郡县的逐渐确立、同级政区幅员总是由大到小、政区设置多受前朝影响等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到公元404年东晋桓玄以诏令的形式肯定纸张,沿袭上千年的简牍书写材料被纸张所代替。在这以纸代简的300年间,书信和书籍最先使用纸张,其完成时间在东汉末年。官文书以纸代简要迟缓一些,至东晋才告完成。其中案牍文书、簿籍文书分别在西晋和东晋实现了转变。一种新的官文书书写材料代替另一种官文书书写材料,需要新的书写材料性能良好、实际应用富有成效且时机成熟。这对于今天电子文件代替纸质文件也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考察了媒介这一传播学关键词在古代中国的意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而非国内传播学教材中普遍认为的《旧唐书》。它最早的意思是媒人和引荐者,该词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延续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人际传播中对于仪式感的重视。到晚清,媒介的词义发生变化:一是增加了动词的词性,并开始指代更宽泛意义的介绍人;二是超越了指代人的范畴,开始指代起连接、交流作用的事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传播观念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概念在近代文献中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张金吾辑录王若虚《尚书义粹》校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中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39-119
金人王若虚《尚书义粹》久已亡佚,明人黄谏《书传集解》引用王若虚《尚书义粹》说颇丰,清代学者张金吾从中辑出,厘为八卷,金源《尚书》学仅此存留,是研究金代经学、理学流传不可或缺的资料。辑本虽经校对,然犹有脱漏增衍之瑕,核检黄谏《书传集解》,略示校正。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状报     
冯媛 《兰台世界》2020,(5):141-144
状报起源于唐代,是伴随着进奏院的产生而出现。进奏官把获取到的关于朝廷信息和其他地方藩镇的动态,编辑成状报传递给各自所在的藩镇,让节度使可以及时得到消息,并且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状报成为唐代中央和地方联系交流的媒介,对信息沟通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晋代是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论文从同书异本、校勘活动、版本学家和标志性成果四个方面,论述了当时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代《魏中经》已佚,阮孝绪述郑默编撰《中经》,所依据的史传没有明言其分类法。郑默校书时主其事者为虞松,处于魏末各项制度"不得妄有改革"之时,不可能改变旧的分类法。晋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书郎四人各掌一部,这可以作为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