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是说来惭愧,我们报纸的改革主要是在形式上转圈:改进一些新闻的写作方法呀,搞一些密集性版面、增加信息量呀,等等。搞了一个农场领导压制、打击支边知青的报道,还被斥为“不真实”,说是向港报提供了“炮弹”,从此吓得重要的批评报道也不敢搞了。联  相似文献   

2.
我师报道力量比较薄弱,无一名专职新闻干事,加之预备役工作的新闻素材较为单一,稿子出路不宽,致使新闻工作过去在一段时期处于低谷。如何把新闻工作搞上去?近年来,我们不断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坚持常抓不懈,以工作带动报道,以报道促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破除“上搞靠关系”的思想,把工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上稿靠关系”的思想,是滋生“有偿新闻”的助推剂,其危害甚大。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对新闻队伍的教育,使他们逐步确立了搞好新闻工作、“不靠关系靠质量”的思想。近几年,我师没有一次专门组织报道人员到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3.
我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十一年来,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有些同行要我介绍经验。下面我谈点做法,仅供参考。坚守“雷池”法。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是写新闻的原则。如果说搞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在单位搞文字工作。1969年上山下乡期间,我边参加生产劳动,边搞业余通讯报道。由于新闻写作水平低,稿子采用率也很低。1979年招工回城后,继续业余搞新闻报道。有一次,我到市广播站送稿件,发现编辑桌上有一本《新闻与写作》,我信手翻阅,竟被刊物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此,1985年我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刊物中的“通讯讲座”、“散文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章深深吸引着我,对我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刚刚从基层调到师机关搞报道的新闻干事。就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思想上经历了从不敢搞报道到逐渐喜欢报道工作的过程。而让我下定决心要搞好报道工作的,是我前不久本不该去的军报送稿之行。 3月中旬,烟台市委书记焉荣竹到我们师现场办公,围绕提高“打赢”能力解决了一些困扰部队建设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当时我也在现场,深深被焉书  相似文献   

7.
我从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至今已有12年,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其原因是自己有防假“八法”。坚守“雷池”法。陆定一同志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一直为新闻界所公认。这个“新近”和“事实”就是新闻的生命,也就是写新闻的准则。如果说搞新闻工作有什么“雷池”的话。这就是“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我多年没出假报道,头一条办法就是坚守这个“雷池”,恪守真实的原则,宁可不写,也不写假报道。破私立公法。此话虽是老生常谈,各行通用,但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远比一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别行  相似文献   

8.
二十八年前我刚刚跨进新闻工作门槛时,一位老同志给我一句赠言:“白鸽往亮处飞。”他说:新闻工作者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哪里有新闻线索,就往那里跑;当你没有新闻线索,看不见“亮处”时,就应该深人下去,花硬功夫搞调查,在调查中发  相似文献   

9.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 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 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10.
抓某项工作,从接受任务、作出部署、检查督促、分析调整,到搞调查、写材料、出经验,在这套工作程序之后,还能不能再抓出一篇新闻稿件来,向部队官兵和社会群众展示一下这项工作的价值?“~手难抓两条鱼啊!’一些同志在谈到结合工作搞报道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伯是稿件发不出来,工作也耽误了。”笔者和不少机关干部对业余搞报道的难处,都有切身体会,但我们仍然可以自豪地说:一手可抓两条鱼,工作、报道两不误。而且工作和报道还可U相得益彰,相互弥补,相互促进。一、份外之“鱼P有抓头首先要弄清这条工作之外的“新闻鱼”,应不…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2.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13.
搞教育报道的记者常常说“跑不出新闻!”我也不例外,深以为苦。但我想,如果能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多下些功夫,报道的局面是可以打开的。几年来教育报道的情况是这样:每当教育工作处于重大改革的时期,教育报道的数量就多,记者工作就活跃;每当教育工作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教育报道数量就少,教育记者就苦于工作不好搞。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85年到洛阳市建陶厂(原新安建陶厂)从事新闻报道的。近年来,自己紧紧围绕企业搞报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300余篇。连续3年被省冶金建材厅授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根据我搞企业新闻报道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围绕企业先进人物搞报道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是工人,企业如果不依靠职工,那就会一事无成。如何树立先进典型、并以此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是企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1986年,厂里评出“女能人”十名,晚上、我到各车间书记、主任家里了解这些人的工作情况。然后对这些“女能人”挨个进行了采访,并到车间找工人进行了调查。对工人真正喜欢的、工作踏实、不怕吃苦的模范人物进行了报道,先后写出了  相似文献   

15.
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看,大部分搞新闻的同志都是从文学梦中走出来的。而且总是旧梦常温,有的终于成了作家,如我省的张一弓;而更多的则难以成梦,落个终身遗憾,甚且迁怒了新闻工作,说搞新闻是错投了路,误了前途,要不然我便如何、如何……文学梦是美妙的,但搞新闻也并非就是文学的克星。相反,我有幸在新闻的道路上走了一程,我倒发觉这“搞新闻”有点象“搞文学”的席梦思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文学的好梦。那是1983年春天,南阳市武装部让我去搞新闻报道。我有点忐忑,象许多同志一样,怕搞新闻破坏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我在《河北日报》“昨日新闻”专栏做编辑工作。从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编采中,我体会到做好这类新闻的角度选择十分重要。因为这类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暴露社会阴暗面的,我们不能搞所谓的“客观报道”,只是告诉人们这儿失火了、那儿被盗了,等等。我们对这类社会新闻的报道,应当是从消极的东西里边,引出积极的效果来,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写思辨性报道难度较大,我的体会是:勤思勤察,做有心人,再加楔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深挖“潜新闻”。对业余通讯员来说,挖掘“潜新闻”是搞好思辨性报道的关键.那么,怎样发现和挖掘“潜新闻”呢?1989年10月份,我参加了《中国妇女报》在南京召开的骨干通讯员会议,交流时有人谈到离婚和再婚这个话题,许多人认为中老年人再婚难。受此启发,我的脑海里马上隐显出两个字:“复婚”。这就是一个“潜新闻”,且价值较大。在县委宣传部通讯站和县妇联的支持、配合下,搞了一个社会调查.当初以为找不到被采访对象,结果找了好几对。分…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摘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纸 调查表明,读者看报的目的:新闻第一。当前人们看报的兴趣点普遍集中在:国内突发性事件、国内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法令、批评报道和反腐败的报道。而对前一时期曾被“炒”得火热的报道名人、明星的新闻以及描述凶杀及性犯罪的新闻则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大多数读者认为,一张理想报纸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读者普遍希望,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综合化、减少专业化和纯娱乐化。 批评也是正面报道 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当地领导看后发火说,你正面报道不搞反倒去写反面报道!对此,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一次报告中指出,批评也是正面报道。批评报道,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帮助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不是正面报道是什么?满腔热情地给党和政府提意见,谈建议,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这不是正面报道又是什么? (摘自1995年12月7日《中华新闻信息报》)  相似文献   

19.
搞新闻工作,调查十分重要。但是,有些基层通讯员认为,身在基层,人熟、情况熟,获得材料多,不必在调查上多花精力;还有一些初学新闻的人,认为搞调查无非是找几个人在一起我问你答而巳,然后关起门来编编写写。我在基层搞新闻工作已十多年了,长期实践使我体会到,调查工作是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训练和检验,学问大得很,越是基层通讯员,越是初学写作的同志,越要打好调查工作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0.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