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描绘中抵达人性的本真,在对"文革"神圣性的嘲讽中挖掘其荒诞,在对魔幻世界的勾勒中蕴含对传统伦理的缅怀,在一场场闹剧背后显露出贾平凹对"文革"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学的书写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叙述一直都是需要直接面对的.贾平凹的《古炉》从他对“文革”的独特记忆和乡土经验出发,在探讨乡土与革命之间的深层联系上,展示了乡土社会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和荒诞境遇.同时,他也通过塑造蚕婆、善人、狗尿苔这些“守火”者,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获得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始终关注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商州系列小说到90年代中后期的《土门》《高老庄》,及至新世纪之后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贾平凹用文学作品追踪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学形象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情绪、思想观念、心理结构的变化轨迹。在对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命运的书写中,贾平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改革的赞誉和认同,到世纪之交的批判与反思,及至2000年之后的新世纪,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的怀乡意识,表达了对农耕文化失去根基后传统乡村的怀念。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从地域文化符号、组织文化符号、生活文化符号三个符号象征系统,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历史还原,向人们揭示出,这场运动就像点燃了熊熊不息的社会炉火,对中国人造成了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主要包括家园乡土文化、家族乡土文化和家庭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可以说,正是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死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宗族观念在势不可遏的现代化浪潮中分崩离析,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阵痛。贾平凹的《秦腔》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入揭示了长期存在于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观念,传达出作者对于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古炉》是贾平凹一部立足现实的历史力作,其追溯“文革”年代的山乡变动,以一个孩童的独特视角观察革命中的世事百态,细致入微地刻画各色生活形态.本文通过论述“文化大革命”在古炉村的发展来透视革命对乡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命运改写,分析贫穷闭塞的古村在“文革”中天翻地覆的变化,探究人性的善恶以及伤痛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以继日,在双眼生涩的疼痛中,总算把<古炉>读完了.<古炉>是继<浮躁>、<废都>、<秦腔>、<高兴>等长篇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力作耗费了他四年的心血.  相似文献   

9.
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日前在北京揭晓了2011年新浪中国好书榜上半年榜。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百年孤独》名列榜首。黄仁宇的《现代中国的历程》、江勇振的《舍我其谁》、贾平凹的《古炉》、金雁的《从东欧到新欧洲》等均在该榜单的十大好书之列。据  相似文献   

10.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味、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贾平凹的《秦腔》对乡土叙事传统有借鉴也有创新,尤其体现在他对乡土中国写作的祛魅化处理上。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力求展示社会巨变中的乡土现状和农民的深层精神感受,从而为乡土文学的当代写作提供新的叙事经验。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在《秦腔》、《古炉》等乡土小说中延续其一贯客观自然的写实主义风格和追求意境营构的审美倾向。这种“皈依”传统的写作模式在让我们摆脱当下物欲社会现实、获得相对精神自由的同时,也彰显了某种写作的困境和悖论:传统的“规范”和“预谋”会不由自主地使作家丧失对主体的真正自由及其生存活动的真正关切,从而冲淡严肃文学在价值重建中本该具有的积极力量和创造内涵。文学应以一种积极的自由面对世界,在批判中通往世界。  相似文献   

13.
刘岩岩 《文教资料》2013,(17):20-21
《秦腔》以对日常生活的书写描绘了乡土中国民间文化在现代化与传统的对接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与最终失落的苍凉图景。书中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对民间文化的思考及乡土中国命运的选择都展现了极为丰富的民俗学内涵。秦腔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折射出的是整个民间文化的困境,而民间文化作为乡土中国生存的氛围势必会引起人们的生存困境与迷茫。传统民间文化在与现代化碰撞的过程中该何去何从,成为《秦腔》所探讨的深刻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具有精神自传色彩,也是他文化人格的自我型构过程。商州成全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从《浮躁》到《秦腔》,作家以自我写作的身份和姿态来书写乡土,饱含着赤子贾平凹对乡土和农民的大爱与大恨,交织着作家自救与他救的双向文化人格。三十余年的乡土写作生涯正是贾平凹文化人格的型构过程,农民作家的写作身份承担着拯救自我与告慰那行将被遗忘的乡土以及承受着被撕裂的人生伤痛的人们的责任使命,具有人情与文情相一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商州世界”是贾平凹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照视点。从《商州初录》对商州世界的诗意抒写,到《小月前本》、《浮躁》等对商州社会精神躁动的审视,再到《高老庄》与《怀念狼》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与《高兴》中对乡土文明的终结与农民城市生活的记录,尽管视角或显或隐,或正或侧,贾平凹始终执着地以故乡商洛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作品也由此勾画出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乡土精神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乡土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乡土书写经历了从走入政治乡土,到重返文化乡土,再到告别传统乡土的转换。赵树理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汪曾祺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受戒》,莫言198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分别表征着三种乡土书写的新样态。它亦从文学层面透露出时代环境对人们情感心理的折射: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心态从高度的政治整合,到整体的文化怀旧,再到多维的情感突围的流变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17.
<正>2005年出版的贾平凹的《秦腔》是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力作,被誉为"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贾平凹以其雄厚流畅的笔触为自己的故乡,也为中国乡土大地树起了一块牌子。撇开小说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生活、文化脉象以及作  相似文献   

18.
无可置疑,新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逐渐走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也无疑给乡土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在整个小说领域内是作为一个主流体系而存在的,它几乎在左右着小说发展的走向。从莫言的“三红”(《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到《丰乳肥臀》,从刘震云的《塔铺》到《天下故乡黄花》,从贾平凹的“商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新作《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值得予以充分关注。这部小说,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如何被裹挟和卷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它如何从抢夺一顶既令人艳羡、又是一种政治标志的军帽开始,以滚雪球和加速度的方式,日渐延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而形成狂澜既倒,日月崩摧的灾难。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在现代化语境下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贾平凹敏锐而深刘地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所发生的裂变,以凝重的笔触写透了当下农民生命与生存的悲凉,对即将消失的乡村世界和文化形态唱了一曲不尽的挽歌,从中传迭出现代人精神无处扎根的感伤与茫然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秦腔》表达了作家拳拳的乡土之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也展示出作家在艺术上的新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