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妒悍女性形象中,薛素姐是登峰造极者,她对丈夫施虐的妒悍行为闪数之密、方法之多让人瞠目结舌,然而只要对她的性格行为作一番还原批评,我们就会发现她在性格行为是由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等社会制度所造成,因而社会不应该惩罚她个人,而应该消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
薛素姐虐待丈夫,不敬公婆,阴阳倒置。在清代世情小说中出现的阴阳倒置现象并非是特殊孤立的,笔者将从介绍清代悍妒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分析阴阳倒置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两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中描写了一大批形色各异的女性.学界中人对薛素姐的形象论者颇多.薛素姐的突出首先表现在她的悍恶个性上,而背后的原因正在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一夫多妻制的弊端所产生恶果,及明代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人伦关系的改变.由于男性地位、尊严的沉没,从而凸显出女性地位的改变,对正统文化统治要求下的女性传统形象产生了解构作用.但女性命运仍然逃不出传统框架,突出表现在作品的因果报应观念和神道设教上。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的杰出代表。通过对悍妒文化做源流梳理,例举历史上有名的悍妒典故,认为明清小说家提出的疗妒法主要有:以悍制悍、佛法疗妒、道德说教等。  相似文献   

5.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描写得最生动丰富、最具典型意义的形象。李瓶儿性格的主调是温存柔和 ,但作者又恰当地凸显了其性格中泼悍妖淫的一面。她以美貌、金钱、儿子乃至生命为代价去追寻真情与爱情 ,却被《金瓶梅》的黑暗世界所吞噬。但是她对真情真爱的追求和抗争 ,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显示了得风气之先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6.
清代小说中妒悍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妇女妒悍已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既呈现出类型化与普遍化特征,也受到当时男权社会的谴责与规训,主要由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晚明以来的尚情观念及清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所促成;不仅细致而深刻地表现了男女两性向往与追求家庭和睦的民间文化心理,也充分暴露了妒悍与反妒悍非但难以解决一夫多妻制导致的家庭婚姻问题,反而使妒悍现象层出而不穷,经久而未衰。  相似文献   

7.
凤姐之妒是她性格中鲜明的特征之一。本文从王熙凤何以会妒,她如何施妒,王熙凤之妒的为功为罪三个方面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漂泊在无情无爱世界的灵魂--李瓶儿性格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描写得最生动丰富,最具典型意义的形象。李瓶儿性格的主调是温存柔和,但作又恰当地凸显了其性格中泼悍妖淫的一面。她以美貌,金钱,儿子乃至生命为代价去追寻真情与爱情,却被《金瓶梅》的黑暗世界所吞噬。但是好对真情真爱的追求和抗争,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显示了得风气之先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中涉及到诸多妻子形象,可分为钟情型、平等型、睿智型、泼辣性、悍妒型和其他。这些形象反映了魏晋六朝时人宽容开放的女性观,这与"魏晋风流"的时代大环境和北方少数民族质朴无羁的性情影响有关,同时也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然。  相似文献   

10.
在明清小说中,"悍妇"这类文学形象很多.文学作品中的"悍妇"之所以"悍妒",源于对丈夫的依恋,以及内心世界对法规礼教的束缚的强烈抗争.明朝"除恶欲,致良知"的心学兴起,使得当时的文人一反塑造才子佳人、孝子贤妇的传统,转向塑造反映人物本心、个性恶意膨胀、欲望恶意增大的人物形象.明清小说中"悍妇"形象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文化思潮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飘》出自美国女作家马格里特,这部不朽之作经历了时间的验证,几十年来都受到了无数人的好评,而《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的人物形象更是这部书的亮点,她用她的美丽、智慧,独特的性格魅力打动和征服了亿万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有的研究,《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典型性,但她在鲁镇“穷死”并不典型。通过探索祥林嫂在鲁镇“穷死”的必然性,来揭示她对明进步、人性自由的自发盲目追求以及惨遭貌似明进步的封建化思想戕害的人生历程,重新阐释祥林嫂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自恋情结在人类的人格素养中普遍存在.塔娜是藏族作家阿来笔下塑造的主要的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兼具狐媚的内在和漂亮的外表,美丽与自信自然构成了她自恋的根源.塔娜的自恋情结有三个主要方面:镜中美人是塔娜外在形象的自我认同;她对爱情的追求体现出自恋者的“求同之爱”;她的反抗和女性主体意识旗帜的高扬是自恋情结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诗文中出现了许多"飞"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徐氏追求浪漫灵动的个性、气质。从徐志摩的创造表现与个性气质,以及文化心理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剖析,方可探讨徐志摩诗文中不断出现的"飞"意象的创作奥秘。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6.
本就教师人格中存在的“虚无”倾向,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现代教师人格的特征。提出了实现现代教师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施济美的文学创作生涯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女性世界逐渐拓展,她和她的人物一起从女性神话蜕变为真实的自主的独一无二的女人.在她1947年以前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神秘气质和牺牲精神使得她们成为女性神话塑造的玩偶,不具有生命活力,也缺少辨识度.1947年以后的作品则呈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她们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迷宫的思考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几部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成长经历的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及其悲剧性格的成因。本文作者认为,海明威的悲剧性格是来自其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并为其悲剧人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而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在与“硬汉子”精神的交织综合作用下反过来又导致了海明威悲剧人格的形成。最后,通过重新审视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悲剧人格,我们不仅能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其人其事,也加深了对其作品内涵的探幽与解构。  相似文献   

20.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形象,传导了十九世纪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自我实现的愿望,展示了知识女性对自身的思考,体现了作家"肯定自我"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所以,简·爱形象是作家高出于时代的精神产儿,是她的理想人格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