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4,(4):51-54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申奥异域传播中的文化错位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指涉武术与奥运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武术申奥传播进程中的自我文化阐释以及在异域传播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与现代奥运会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传统武术在异域传播进程中对内存在"天人合一"的文化阐释焦虑,对外存在文化形象模糊的错位;武术文化自觉失范表征为竞技武术在入奥征途中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暴力切割、大众武术传承过程中危机凸显和武术的工具理性统摄凌驾于价值理性;指出武术传播必须跳出现有的奥运逻辑刚性框架,只有认同和自觉践行传统武术价值系统武术才能得到西方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文化发展史及其内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技击性在武术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对武术文化结构层次的分析研究中,进一步明确了技击性在武术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中华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分析武术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主要结论:中华武术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追求人自身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中华武术文化能够化解个体心灵的信仰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以及异文明间的价值危机。建议:促进中华武术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加强武德宣扬;突出大众武术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加强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是由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具象在适宜环境上相互作用形成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改变了传统武术的产生和生存环境。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认为,当下村落、庙会等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中传统文化在流失;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场域间的壑沟依然存在;初始性武术"文化空间"中的文化失真化,再生性"文化空间"中的文化"移植"变味化。因此,优化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就应建立"武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民间武术"文化空间"传承性保护;"文化空间"原产地复活与再生建造并辔前驱;突出资源优势,让人们享受到武术权益;推进"武术之村"评选机制。  相似文献   

6.
常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6):115-117
通过对武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进行分析,认为:武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是导致武术由"博大精深"向"薄小俗浅"方向蜕变的关键因素;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武术教育必将走向"薄小俗浅"的困境;强化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载体作用是消解困境关键;强化武术文化教育功能,是实现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提升武术文化教育地位,是当代武术教育发展中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9,(5):76-83
为梳理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的历史逻辑与现象逻辑,以齐鲁地域村寨变迁、异地安置两类特有的文化事相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和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期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中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事相进行梳理,提出现代语境下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的具体措施,旨在形成对齐鲁民间武术文化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认为,村寨变迁中的齐鲁民间武术实现了自发、自觉到现代变异的演变程式;齐鲁地域主要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异地安置运动,民间武术传承空间的异地转换,加速了自我消亡与文化断裂;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需要从重构现代文化语境和立体记忆,做好民间武术口述档案、传承人档案和实体档案遗产的搜集与整理;组织民间武术盛会,重塑文化自信,发展民间武术表演业,形成与乡村旅游业的联动开发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体育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情况,对140名哈尔滨市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武术课开设并不普及;中学生对武术运动不是太喜欢;认为武术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学校武术教育对武术文化的传授不够;学生对武术的形式、内容、文化内涵还缺乏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武术的礼仪文化不感兴趣。建议学校必须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中所指的武术是指“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概念。“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少林功夫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武术项目;二是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与“身传心授”方式等体制。保护武术文化空间的关键是整体传承武术与保护武术传承人。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9,(5):69-75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传统与现代谱系,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文化担当是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力量;自然传承与自觉传承的传统生态谱系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武术文化的"神秘性"与"经验性"指向,致使武术文化传承具有封闭性特征;武术流派中的门户之见导致信息交流的闭塞性两个方面。由"生活、职业伦理与制度"三个层构成的现代传承谱系与传统生态谱系交织构成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表现为:传承人生活的消极境遇影响了武术文化谱系传承走向与价值认同;制度的顶层设计影响着武术文化传承场域空间的构建,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模板";武术传承人的职业伦理为武术文化传承谱系延续提供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文化传承谱系困境的消解之道在于:建立协同治理体系,引导传承人从传统武术文化实践产品中表达生活理想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度保障观念的逻辑认知,促进传统与现代传承谱系的有机融合;突出武术文化传承人的"代言人"与"解释者"身份,构建富有创新力量的传承结构谱系。  相似文献   

11.
武术演艺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娱乐功能、商业价值的凸显;更是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武术演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武术演艺也为当今的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它更加体现了武术的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2.
武术历史与文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地域式文化研究为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分析工具;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能够承担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良性表达这一巨任,摆脱武术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而呈现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武术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支,将搭建起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给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围绕武术发展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武术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论题。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特点,对武术发展的理念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本体与人本统一”应作为武术发展之理念指导,这是当今时代对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武术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表现在:(1)文化的时代性——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社会的形成要求武术发展应密切关注人的需求;(2)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武术进行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本体与人本统一”对于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当今社会也为武术发展贯彻、践行该理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武术文化在国内电视媒体传播中的"魅力"与"暴力",解析武术在电视媒体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利与弊;探析武术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武术无形资产的传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传播以电视媒体为载体应回归到武术自身的文化中来。电视媒体是武术传播的主要纽带;武术不是靠"打"传播发展的,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打动人心;搭建"传统与传承武台",彰显武术顽强生命力;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对社会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对世人形成特有的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15.
彭翔 《精武》2012,(25):78-78,81
本文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提出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具有"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武术教学是在二者辩证统一条件下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科学》2019,(1):104-113
根据文化类型进行分类,在对40年来武术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揭示武术文化研究的轨迹、逻辑与趋势。认为:武术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研究成果呈现增长趋势,"武术文化"研究的政策报告类或者问题导向类研究占有了较高的比例;在研究层次上"基础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体育院校作为主要研究机构,基金资助为武术文化研究注入了动力。对武术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武术文化的本质定位、结构划分以及概念归属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武术精神的凝练依附于中华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精神的研究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冲突双重变量的影响;武术制度文化研究视域广阔,研究成果呈现具象化、理论视域交叉化趋向;整体上来看武术物质文化遗存研究滞后于非物质文化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研究价值凸显。在未来的武术文化研究中武术文化研究趋向多学科交叉态势,武术文化传承人与武术文化的现代性等问题的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武术文化的族群认同与武术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研究主题日益重要,"乡村振兴""体医结合"战略背景之下的武术文化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武术礼仪曾是古代武术传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现代武术发展更需要武术礼仪,它对习武者的道德培养与武术修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虽然武术的推广、普及与提高已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是武术礼仪的传承与发展却出现诸多问题。此时研究武术文化,将对传承与丰富武术文化,发展现代武术礼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回顾武术礼仪的历程,探寻武术礼仪的历史脉络,分析现代武术礼仪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礼仪文化,构建现代武术礼仪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郑勤  吴志远 《精武》2011,(A1):77-78
采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武术文化传承模式,旨在结合少林武术实例,提出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四种基本模式,即制度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教育模式。其中,制度模式是保障,注重武术文化的时代性;经济模式是基础,注重武术的社会性;文化模式是特色,注重武术的民族性;教育模式是根本,注重武术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地探讨了: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武术在社会主义社会体系中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全球化语境下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阐释了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动漫的视角探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针对当前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及现状,提出武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武术动漫,并具体阐述武术融入动漫的优势和动漫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拓展武术文化传播的空间,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