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和数千个孩子交流以后,我知道,他们最大的恐惧是,爸爸要和妈妈离婚,或是,妈妈要和爸爸离婚。每次我完成一次旅行演讲回家,我的信念就更加坚定——我能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是我对孩子妈妈的爱。  相似文献   

2.
孩子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奶奶、姥姥等)往往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热劲儿,有时甚至弄得大人很心烦,心理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可秋秋却不是这样,与妈妈若即若离。妈妈回家时,他仍玩自己的玩具,很少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妈妈去上班,他也不哭。他也从来不主动让妈妈抱。妈妈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点儿也不黏人呢?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像秋秋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主要是他们未能与大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拥有四十多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我们大三班这个大家庭里,我关心每位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也乐意向我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其中的秘密是因为我们班开展了“假如我是妈妈”的主题活动,此活动大大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把我们的主题计划记录下来与各位同行分享。“假如我是妈妈”计划一:“我和孩子一样高”——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假如我是妈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会放下老师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和现象,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热爱他们,用真诚的友谊来换…  相似文献   

4.
奉献与收获     
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我永远是个孩子。可在孩子们眼中,我却是他们的老师。我和最小的人在一起,享受着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我的妈妈是幼儿园的园长,可能受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孩子。当我跨进海军青岛示范幼儿园时,那优美的环境和孩子的欢歌笑语声深深地吸引了  相似文献   

5.
爱的结晶     
记得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告诉我:“你是捡来的”中国的家长,一旦孩子问起自己是哪来的,他们就会很不自在,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只是对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家长给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6.
我的助学妈妈,热依汗·哈斯木,原是新疆石油学院一名教授。一天,当两个孩子在菜市场被人责打时,妈妈一把将孩子搂了过来,“这是我的孩子!”小兄弟俩一个7岁,一个9岁,因家庭变故,生活艰辛,偷人东西。从那天起,妈妈把他们带回家,管吃管住,还每天给他们上课。  相似文献   

7.
我哭了,但是没有眼泪。我是个不幸的孩子,在我十岁那年,父母就离婚了,我被判给了妈妈,弟弟被判给了爸爸。虽然妈妈很疼我,但每当别人问起爸爸时,每当同学嘲笑我时,每当我看到其他孩子向他们的爸爸撒娇时,我心头不禁一阵心酸:我的爸爸在哪里?我还有爸爸吗?我不敢问妈妈"爸爸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要的不多     
一个孩子害怕天黑,夜晚需要开着灯睡觉,母亲对她说:“孩子,有妈妈在,不要怕。”孩子果真不怕了,她偎依在母亲的怀里睡得很香。有一天母亲要出差了,她对孩子说:“你就抱住那个洋娃娃,害怕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妈妈。”但是到了晚上,孩子哭了,她打电话给正在火车上的母亲:“妈妈,我怕。”母亲说:“孩子,那你就抱住那个洋娃娃,它就是妈妈。”孩子说:“我知道它是妈妈,但是我需要一个温暖的妈妈。”孩子的心是纯洁、透亮的,又是脆弱和无助的。再多的承诺、再多的美丽谎言,他们都无法感知到,他们只需要一份真实的爱。一个电影明星回忆说,他小时候有…  相似文献   

9.
妈妈的怀抱     
有个问题,能正确回答的人不多,这个问题是:当一个妈妈抱着孩子睡觉时,孩子喜欢把头靠在妈妈的左胳膊上,还是右胳膊上?正确答案是:左胳膊。我也曾怀疑过此结论的真实性,便格外留意了一下那些表现母爱的名画,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名画上的妈妈们,大都是用左胳膊抱着孩子的。为什么?因为人的心脏是在胸腔的左侧,只有这样抱,才能确保孩子清晰地听到妈妈的心跳——孩子从小在妈妈的子宫里长大,听惯了妈妈的心跳声,只有这样抱他们,他们才会有安全感,才会睡得特别甜美。这的确让人感慨万千!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妈妈的怀抱》吧!  相似文献   

10.
“无能妈妈”不受欢迎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是妈妈都不会。她对我的爱好好像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而且妈妈对我的提问也从来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使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建议: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并尽量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交流。  相似文献   

11.
人物     
《教育》2007,(31)
张桂梅说:"这些孩子感动了我,他们确实让我有一种勇气扎根山区、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他们父辈的命运!"张桂梅:把爱奉献给山里的孩子1999年6月,美国"妈妈联谊会"(华侨民间团体组织)决定在云南丽江地区建立一所孤儿院,她们相中了一位名叫张桂梅的  相似文献   

12.
假如     
有一次,我在桌子旁发呆,不知脑子里怎么突然就冒出这么一个想法:要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颠倒过来多好啊!比如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孩子做主,大人要事事听从孩子的。总之吧,就是让孩子像大人那样,大人像孩子那样,这肯定会很有意思。我想象着现在我该怎么教训妈妈、爸爸和外婆。他们以前是怎么教训我的,我可都记着呢。首先是妈妈。我想象着妈妈已经坐到了桌子前,我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名教师,经常看见家长护送孩子走进学校,他们肩上背着书包,手里紧紧牵着孩子的小手,一直送到教学楼门口,有的甚至送进了教室。家访时,我还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表现:"爸爸,这道题怎么做呢?""妈妈,我的衣服哪里去了呢?""妈妈,给我倒杯水!"……孩子上学迟到,作业本上有很多空题,忘记带学习用品,忘记穿校服……当我询问原因时,他们总是振振有词:家长没有及时叫他们起床,没有告诉他们答案,没有收拾好书包,没有提醒他们穿……可想而知,家长对待孩子一定是呵护备至,细致  相似文献   

14.
近日,每晚我都陪着女儿看动画片《东方神娃》。一次.当龙娃、凤娃因思念妈妈而大声呼喊妈妈时,我发现三岁的女儿竟然哭了。刚刚三岁的孩子,真的看懂了?或许真的是画面中那真实的情境触发了孩子的情感。我不禁想:我班的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内容是否也会触动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5.
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好。琪琪妈妈觉得女儿太"野",而东栋妈妈觉得儿子太"斯文"了,两位妈妈都先后向我求助,希望我面授机宜。我想,何不成立家庭互助组,让家长影响家长呢?于是建议两位妈妈多沟通,互相借鉴好的教育方法。妈妈们的亲近渐渐使孩子走到了一起,他们互相影响,收效颇大。  相似文献   

16.
情满课堂     
吴开金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54-155
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开放活动如期而至。那天清晨,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走进了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我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袋鼠与金子》这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讲的是一只袋鼠妈妈在带着孩子出远门的路上,放下孩子休息时,发现了一堆金子。袋鼠妈妈以崇高的母爱战胜了金子的诱惑,拒绝了小草的建议,坚持把孩子放进袋里走了。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母爱的纯洁与伟大。我请他们谈谈:你知道你的妈妈每天都要为你做些什么吗?学生们个个都有话可说,兴致勃勃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都要上班,晚上还要为我检查作业。”有的说“:我的妈妈要为我洗衣服。”有的说“:我的妈妈每天都要为我买菜,做饭,辅导我功课。”……“那袋鼠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继续思考,有的学生说“:袋鼠妈妈要为孩子摘果子吃。“”袋鼠妈妈在跳的时候,她还要看着自己的孩子,别把它甩出袋子。“”袋鼠妈妈还要带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袋鼠妈妈还要保护她的孩子,不让她的孩子受欺侮。”……“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辛苦啊!那袋鼠妈妈为什么还要选择自己的孩子呢?”孩子们思考片刻,一个男孩站了起来“,袋鼠妈妈如果不要孩子,她就没有快...  相似文献   

17.
男生的秘密     
文诺  郝彩兰 《小学生》2005,(5):24-25
生活啊,我的 《说给妈妈的知心话》妈妈是孩子心中永远的依靠,母亲节,让孩子说出他们对母亲最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18.
“哈哈,你妈妈是个跛子!”几个孩子围着我喊。我深深埋下头,泪水也不听话地落了下来。我冲进家门:“妈妈,他们说——”我刚要吐出那几个字,就哽咽住了,我不能说出来,我不能让妈妈伤心。“怎么了,孩子?”妈妈的话总是像阳光一样温暖。我望着妈妈那张慈祥的脸说:“哦……没什么!”“没什么就好。”妈妈转过身做饭去了。望着妈妈一瘸一拐的背影,我小小的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我要治好妈妈的脚!  相似文献   

19.
参加成员:邦邦妈妈元果爸爸淘桃妈妈珂珂妈妈成成爸爸胡彬钦妈妈菠萝妈妈天天妈妈仿仿爸爸旋旋妈妈程子阳爸爸嘉宾:陈树林(医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威廉·波兰克表示:"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父母通过家庭生活不仅影响到孩子的个性,也影响了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的为人处世能力。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父亲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反映他们在职场中与领导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20.
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哭闹是很平常的事,可君君小朋友开始几天并没有哭,这两天却哭得很厉害。今天早晨,她在门口又哭得很伤心,而且抱着妈妈不肯下地。她妈妈很着急,不断地问她:“你为什么哭,能告诉妈妈吗?”我也帮忙哄她、逗她。在她情绪稍稍稳定之后,我听见君君贴着妈妈的耳朵说:“我哭了,老师就来抱我、跟我玩了。”我顿时感慨万千。每当新生入园时,我总是对哭闹的孩子关爱有加,并努力与之建立良好的感情,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而对于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则认为其适应能力强、不怕生,可以省点心,常常忽视他们的存在。没想到因此伤害了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