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
在对司马迁及《史记》褒抑不一的众多评议中,尤以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论断最为著名。先哲时贤,或认为班氏误将司马谈之言等同于司马迁之意,或以为司马氏父子价值取向不同,“黄老”“六经”异学,多持批评否定之态度。尽管从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崇扬儒学,但黄老政治依然在社会诸方面保持强动的影响。具体言及司马氏父子的思想价值取向,虽然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司马氏父子还是推崇“黄老”之学的。降至东汉时期,儒学完全占据政治统治地位,而这一变化正是班固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主要动因。细绎班氏之语,从中寻觅两汉思潮变化的轨迹,则是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史记》记述了战争史中有关大军渡河时表现决战决胜精神的情节,即秦穆公攻晋“渡河焚船”及项羽巨鹿之战“渡河”“沉船”。后者演化为影响广泛而长久的“破釜沉舟”成语。这两件战事,一在秦崛起强盛时,一在秦衰落覆亡时。其共同点,还在于都是引军“渡河”的军事交通行为。太史公笔力强健,以情感饱满的赞美之辞肯定了“渡河焚船”及“沉船”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气概,成就了《史记》战争史记述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4.
论阮籍的根本矛盾及其诗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之交,依陈寅恪先生的看法,乃是一场巨变。 司马氏之帝业,乃由当时之儒家大族拥戴而成,故西晋篡魏亦可谓之东汉儒家大族之复兴。典午开门之重要设施,……皆与儒家有关,……此亦古今之巨变,推原其故,实亦由司马氏出身于儒家大族有以致之也。  相似文献   

5.
走马楼吴简州中仓出米简中频繁出现有向“典军”下属诸曹吏支付廩奉的记录。结合传世文献,“典军”出现于汉晋之际,而孙吴典军并非将军号,实则是负责军中文书行政的职官,设置于中军。孙吴典军分曹理事,僚属组织一如郡县曹吏,兼管军政与民政,在军事上负责登记军功、调配军需,在民政层面负责兵户及其家属管理,这应与孙吴兵户家属常随营居住有关。孙吴军事管理体制的“郡县化”与郡县行政的“军事化”,体现出孙吴社会高度军事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释“司马”     
《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课本注:“左司马,官职。”这样的注释固然没错,但过于简略。“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职,而是军中管理事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①“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②“司马,掌军政之官。”可见,司马了解军中核心机密。这样的人成了内奸,私下向项羽泄露刘邦“王关中”的计划,绝对是心腹大患。否则,刘邦逃离鸿门宴,返回军中怎么会“立诛曹无伤”。释“司马”!西藏@王永东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70页中有这样一句话 :“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笔者认为应该是秦王赵政 ,而非嬴政。我们知道在氏族社会里 ,同一祖先的后裔往往聚居一处 ,彼此称呼时 ,因同属一姓 ,所以不必去称呼其姓 ,只呼其名。后来由于同族人繁衍 ,越来越多 ,往往分居各处 ,于是各自立氏 ,以为区别。因而周代有“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之说。就拿贵族来说 ,有以封邑为氏的 ,如齐国之祖太公本姓姜 ,因曾封于吕 ,于是以吕为氏 ,称为吕尚。造父本姓嬴 ,以封于赵 ,以赵为氏。有的以官为氏 ,如司马、司徒之类 …  相似文献   

8.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2题如下: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相似文献   

9.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过彭城”,曾大规模组织人在泗水捞取周鼎。而《史记·秦本纪》和《周本纪》则明确记载,周王室灭亡时,“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那末,秦始皇又何以在泗水捞取周鼎?《史记·封禅书》又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而唐人孔颖达则在为《史记》作注时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本文试对以上诸说作一考辨,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漳州蓝氏族原有炎帝、秦献公后代、高辛后代之说。漳浦蓝氏“种玉堂”取义于“蓝田生玉”。其后裔随蓝鼎元在开发台湾中作出很大贡献,为当地望族。“种玉堂”为福建漳浦赤岭蓝氏祠名。其后裔曾随清军东征台湾,在开发台湾、经营东南沿海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司马喜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先祖之一司马喜,曾任战国中山国相邦,因史载零散阔略,前人和近人论及甚少,故鲜为人知,笔者从诸可靠史籍中掇拾耙梳,多有所获,现就这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作一简述,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史学界。1太史公司马迁在追溯其家族历史时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①。明言其先人中的一支流入卫国,任中山国之相,徐广注曰:“名喜也。”②点明相中山者盖司马喜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折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  相似文献   

12.
“投壶”,是古人宴席的一种礼制,又是宾主相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它是一种古老的酒令,既有“武令”的奔放之慨,又有“文令”的典雅之趣,故在先秦时的王室、诸侯和士大夫的筵宴上十分流行。如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记载:“晋中行穆子、荀吴相投壶,为投壶氏,后有投氏。”汉唐时期,“投壶”习俗也很盛行。如在河南南阳汉画像馆  相似文献   

13.
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桓)中最为显赫一时便是王家,当时民间有句谚语“司马与王共天下。”这里的“王”就是指著名政治家王导。王导有个侄子,名叫王羲之,后人把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当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喜欢称其为“王右军”。而他的书法正如其人,潇洒飘逸,人们喜欢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他的笔势,可见其书法具有独特的秀丽的美感。王羲之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有入迷的时候。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傩文化     
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基,入圹,以戈击四  相似文献   

15.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指出:因“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引发的官秩与品服“错位”的学术问题,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早已明确解决,以示不掠前贤之美;进而指出:陈氏所引”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这一核心论据,乃从《十驾斋养新录》转引自南宋王《野客丛书》;实则王氏此条材料乃“蹈袭”北宋《蔡宽夫诗话》而来,并订正了《宋诗话辑佚》辑录此条在校勘上的失误。在甄辨白氏“着绯”不在江州司马任及其“假绯”、“加朝散初着绯”之年代等实质问题,皆能援据典制,结合诗人行年及仕历,并以白诗作为内证。可资治白诗及研究唐代职官、服色制度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师》2010,(1):59-59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伯乐善于“相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其实,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伯乐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职工作是“司马”或者“典马”。说白了,伯乐就是养马的天神。  相似文献   

20.
《中文自修》94年七八期合刊解析《谏逐客书》中“使之西面事秦”一句时,将“西面”解释为“在西面”,把全句译成“让他们在西面事奉秦国”,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反而会造成本来不会产生的误解。该句原文是“……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的宾语“之”是六国。六国均在秦国之东,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