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真正哲学的方式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就是围绕主体与客体、客体与问题、问题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研究对象概念的全部哲学规定性。研究发现,研究对象的概念具有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确定与可能等极其丰富的辩证规定性;它在一定条件下与主体、问题、理论、实践等概念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其对学科内容的全面统辖。研究对象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多种观点并存是其常态;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答案才具有相对真理性。  相似文献   

2.
电视传播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振文 《新闻界》2009,(2):134-136
从"价值"和"电视传播"的概念出发,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可以对电视传播价值的内在规定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电视传播的功能属性,主客体问特殊的关系是通过电视传播活动来实现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较好地把握电视传播价值的概念内涵.  相似文献   

3.
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辑现象中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构成了编辑学自己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轨迹可以观察到,编辑学既不是编辑主体,也不是编辑客体所决定的,而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一、编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编辑主体是“现实的人”,它首先是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其次它又是能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者,它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显示其本质力量。编辑主体不是个体的人,是指群体而言的。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学术类科技期刊网刊推送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刊推送的主客体的需求出发,结合网刊推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种差别式管理推送主体和客体的推送策略。这种差别式管理推送主客体的方法,注重推送客体的个体需求,同时也顾及了推送主体的需求和现状,能有效解决目前影响推送效果过程中的问题。其主要思想是根据推送主体和客体的差别式需求和现状,整理和细分推送信息,并将整理出的信息发送到对应需求的推送客体,尽量做到按需发刊。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6.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7.
顾宇 《大观周刊》2011,(37):26-26
文化哲学的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文化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文化哲学基本问题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哲学基本问题。文化哲学可分为:神文主义、自然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三人基本派别;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化哲学的两大主要流派。  相似文献   

8.
学科馆员公共关系活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艳 《图书馆学研究》2005,(2):99-100,F003
本文就学科馆员公关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公关主体、客体、主客体双向交流、公关活动效果反馈以及公关方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学科馆员开展公关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法哲学的价值分析方法对图书馆权利的概念、存在形态与构成等进行分析,主张以权利的正当性、普适性为图书馆权利理论体系的原点;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以及相对义务人四个方面讨论图书馆权利的构成及实现.指出图书馆权利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图书馆权利与图书馆组织及馆员的权利应视为基本权利与派生权利.  相似文献   

10.
宋伟锋 《新闻界》2023,(10):87-96
在AI传播时代,生成式AI出版场景的应用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新工具,推动出版传播领域的新革命,但对既有版权立法与司法认定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如生成式AI生成图片对版权法中“作者”与“作品”法律适用的新问题。基于黑格尔哲学“主体-客体”论,以“主体-客体”“精神-技术”“作者-作品”的二元关系范式,解构AI创作版权认定、侵权认定、抗辩理由等问题。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AI版权规范与执法实践的反思与超越,优化中国AI创作版权规制的新路径:在“作者”主体上,处理好“人类-AI”主客体式关系,明确人类为创作主体,AI为创作工具;在“作品”客体上,统筹好版权保护与AI出版传播产业发展的关系,厘定商事主体研发AI出版场景应用的合理使用情形,为AI新闻传播业态良性发展提供规范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王妍妮 《大观周刊》2011,(36):22-22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范畴之一,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因素。因此,本文试图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意识,开创性地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绩效考评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绩效考评存在着评价客体认知片面、评价主体主观性过强,以及主客体缺乏沟通等问题,妨碍了绩效考评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认知水平,合理选择考评主体,并完善考评沟通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冬晓 《新闻爱好者》2011,(18):150-151
绩效考评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绩效考评存在着评价客体认知片面、评价主体主观性过强,以及主客体缺乏沟通等问题,妨碍了绩效考评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认知水平,合理选择考评主体,并完善考评沟通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商品价值是从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这正如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中物体问相互作用的表现,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价值”也是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抽象。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民族档案文献编研在编研的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主客体间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独有特色出发,来论述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特色的构建问题,以期促进民族档案文献编研实际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及制度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图书馆馆员所处图书馆管理的主客体之间的地位等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 ,提出了图书馆制度化人本位的内涵应以充分调动发挥馆员能力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18.
《传媒》2005,(8):4-6,35
竞争的年代竞争无处不在,但有否竞争力却另当别论。当竞争力被作为标准化的标签之际,竞争的哲学问题也就产生了。哲学讲主体客体,讲辨证关系,讲主要次要矛盾,讲存在意志,讲伦理效果,讲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等等。当前,在中国传媒业还远未进入完全竞争的情形下,讨论竞争力及其哲学问题似乎有些超前,但事实上,如果现在不讲竞争力及其哲学问题,将来不是缺失竞争力就是异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良好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断遭受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有效性需要构建主客体关怀共同体,正所谓教育客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关怀生态面临信息化挑战,关怀动机缺少人文精神,情感关系存在信任危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需要在人文关怀的理念指导下,培育"双向型"关怀思维,营造"和谐型"关怀氛围,提供"对应型"关怀服务,创新"管用型"关怀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主体用来衡量、评价客体的尺度,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它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价值来源于实践,本质上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评价尺度之间的统一。因此有学者将价值定义为“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和程度”…。虽然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批判了只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的这种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