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我们民族的思想资源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在激发社会活力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人创造财富的活力,又要注重激发弱势群体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生态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讲究“天人合一”,其实质是追求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的是社会生态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后土文化对构建当代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探讨道家传统和谐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核心形成的哲学学派,其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美在和谐”论在哲学史以及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家的“人与天一”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思维方式的精髓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西方向来注重“天人对立”,中国则强调“天人合一”,但从原型文化批评视角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论”和道家“人与天一”学说时,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中国古代道家学派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挖掘、梳理、重新审视,无疑对和谐校园建设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关于“和”以及“和谐社会”的思想,归纳起来,其内容是人身心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是史学名家,学贯中西,兼通多国文字,在学术上有卓越的贡献,但是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要义是三纲六纪,确实是错了。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这是不必惊异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而是儒家道家思想的精粹观念。儒家强调“刚健”,宣扬“自强不息”,又提倡“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了重要作用。道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含有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意义。这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值得弘扬的。而三纲六纪是古代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是应加以深刻批判的。 我们现在的历史任务是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与消极内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摘自《北京日报》2000年8月7日)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并称显学。尤其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正统地位,其中“礼”的思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方面发挥着作用。与儒家的积极有为相反,道家则主张“无为”,强调一切不妄为,即顺其自然。事实上,正是儒道相互吸收与借鉴,才使得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内容丰富,充满活力,同时也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借鉴和传统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探讨道家传统和谐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文化以道家自然和儒家伦理为内因子,他们各自源于母系自然环境和父系社会条件,共同追寻“和”的终极目标。道家之和以自然为出发点,儒家之和以社会为出发点。道家崇尚自然。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儒家关注伦理,确立社会中和关系,坚持以专制强权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则远离自然和谐,在高度发达的科技的主导下,越来越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加速了世界危机。人类为了存续不绝的生命,唯一的选择就是追寻自然和谐目标,改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尤以民族传统道家文化为依据,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和谐共生的自然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国军 《高教论坛》2006,(1):141-142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并以尊重矛盾的差异性、独立性及多样性为前提。和谐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中也体现这种思想。儒家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讲求自然关系的和谐。而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引起学术界广泛的探讨,本文主要就构建“和谐社会”所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素质和谐”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感应观与现代心理和谐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认为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做人的根本。道家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们要仿效和顺应大自然,循序渐进,安时处顺。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可能达到的事情。现代心理和谐思想强调协调好三种关系:即人我关系、人际关系和群己关系。中国古代的感应观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体现出独到之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现代心理和谐思想需要认真参考和借鉴的。认识和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和谐思想也是心理学中国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早期全真教的基本教理教义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自我修持上,全真宗师有着德识双馨的克己追求,注重学识与德行的提升与内省;在积行累功中,有着普济众生的行为践行,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在伦理参悟上,倡导忠孝人伦,主张忠孝亦是修行的修持观,体现了全真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深层认同与吸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中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先秦儒家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的“人和”理念,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稷下道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周追求天和、人和、心和的自由精神等,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提起儒家与道家,历来讨论最多的就是两家的对立。近年来,有关研究二者相同之处的成果在不断大量增加。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寻找道家和儒家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们分别从"仁"和"道"出发,都将道德关怀对象扩展至万物,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们不但能够为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提供精神养料,而且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以乐观的情怀直面现实,在儒释道兼容的宽宏博大中安顿漂泊的灵魂,在“立言”、“世功”、“养生”等使人生艺术化的尝试中超脱苦难,不仅实现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多有建树。苏轼艺术化的人生尝试.为现代人谋求自我与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的和谐,提供了一种生存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