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求真意识”、“求善价值”、“审美理想”方面洞察、解析徐迟晚年的传记,诠释《江南小镇》创作中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感受徐迟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2.
《江南小镇》是当代作家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段旅行记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江南水乡清新淡雅的风光与温婉谦和的民俗。滋味无穷的不仅仅是它的地域色彩,更多的是深藏其中的民族文化。论文从《江南小镇》景与景中的故事切入,并结合现实因素,分析人们对江南小镇的文化归属感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产业与文化的生成关系上,依托都市圈的杭州云栖小镇、基金小镇等是先有产业,再由产业逐渐孕生文化的案例,但就全国来说,可依托都市圈发展的乡镇(平台)不多,而各具悠久历史的特色文化却星罗棋布,因而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并将之转化为产品产业,是更具普遍意义的创建特色小镇的路径。由于特色小镇首先在浙江兴起,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因而在研究中针对浙江或以浙江做案例的相当多,有将浙江的所有做法视作国家提倡的倾向,忽视了两者的区别。实际上,浙江的做法与国家的政策在城乡一体化的关注度、高端要素的集聚、旅游功能的配置、产业载体与新型城镇化载体的定位等方面存在区别。旅游业及旅游小镇是特色小镇创建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体现新时代浙江人内在精神的浙江精神或浙江人精神,与深远悠久的浙东学术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浙东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浙江精神中,“讲求实效”是价值的直接目标;“勇于创新”是价值的实现手段;“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价值的精神实质,是实现价值的动力源。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意识形态的比较,分析了浙东学术文化价值取向,并论证了浙东学术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契合点,指出:“先行者继续先行”应以浙江精神为动力,浙江精神须以浙东学术来涵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新的精神动力,推进浙江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浙江的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浙江文化课程。探讨现行五部《浙江文化史》教材的得失,对更实际、更有效、更深入、更长远地把浙江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建设浙江文化的使命和浙江省情、民情的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地方文化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阳光     
文题为《阳光》,作者心中的“阳光”只定格在江南。文章开篇宕开一笔,先由江南给人的既定印象——“多雨”、“低调”入手;接着与读者一道“带着一颗阳光的心,去寻找充满阳光的江南”;古鉴湖与其上悠悠荡荡的鸟篷船静谧安详、不事喧嚣,却展示着“繁华的江南、发展的江南”,它们是江南文化的载体;结尾点题,江南浓厚文化散发出的多彩的光芒等待着我们静静地去体会。文章有文采,有深度。  相似文献   

7.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情况看,体裁上所选一般为散文,主题上侧重于文化关注,如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探讨民族文化的精粹等,如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重庆卷《说村落》等;另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问题的,如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等。而从命题方式看,浙江  相似文献   

8.
乡村四月     
翁卷是南宋诗人,浙江永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他一生没做过官,一直在江南乡村生活,他的作品也以田园诗为主,这一首《乡村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村”是江南水乡,“四月”是中国传统农历的四月,是初夏时节,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诗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诗人首先就抓住了江南水乡最鲜明的景色:绿原、白川,从视觉角度着眼,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间,江南文化已进入了最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浮生六记》显示出了江南文化的特点.江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境界,都仿佛在《浮生六记》里再次显现.《浮生六记》的意境空灵明净,这正是江南式的清艳情致.《浮生六记》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境界也是江南文化诗性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深秋的江南阳光灿烂,充满收获的气息。2006年11月7日-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编辑部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江阴华士实验学校承办的“全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拥有“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江南小镇江阴市华士镇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江南小镇》,便在脑海中隐约留下了水乡小镇的印象。曾经去过乌镇、周庄等地,可那已是多年之前,记忆早已残缺。终于,乘着“十一”,去了一次朱家角。  相似文献   

12.
我校有一项很有名气的传统实践活动——“文化苦旅”。说来那还是5年前的事。当时,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正风靡全校。大师笔下的江南小镇,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还有那一缕缕白色的炊烟,似曾相识而又令人  相似文献   

13.
黄靖 《文教资料》2021,(2):51-52,12
本文从浙江诗路的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传播的需求出发,探究“一带一路”倡议下,浙江诗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途径。以该研究方向为基础,分析网络平台、语言特色、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及历史渊源等因素对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程度,确定新时代(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浙江诗路文化的新趋势、新方向、新方法。并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交流所需要的保障条件,构建完整的、科学的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莹 《考试周刊》2010,(29):36-37
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首次由徐迟翻译到中国。迄今,《瓦尔登湖》在中国已经有十几个译本。徐迟的译本被视为经典译本并影响了后来的众多译本。本文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方法,将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置于多元文化系统中,考察徐迟是如何实现其翻译目的的。  相似文献   

15.
描绘女性的成长历程一向是王安忆的写作长项,但其主角大多是大都市的少女。在《上种红菱下种藕》中,她将笔触投向偏居一隅的江南小镇,伴随少女成长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逐步沦丧。少女秧宝是以外来者的身份介入这个小镇的,与之相关的一头是乡土文化的代表,一头是商品经济的弄潮儿。通过少女秧宝的成长经历,小说展现了当下变动之中的复杂的社会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镇     
读罢一本厚厚的《江南小镇》,立起身,回想余秋雨那精彩的笔墨,一边望着窗外,窗外正下着蒙蒙的雨。眼前不免浮现出典型的江南小镇的图景来:烟雨笼罩着精致的小桥,桥下水流潺潺;油纸伞下远远的身影,滴水的屋檐下一行深浅不一的小坑,空气中弥漫着悠远而宁静的文化气息。我的老家在徽州,黄山脚下一个古老的小镇,以徽商闻名于世。古色古香的徽州,已是世界文化遗  相似文献   

17.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8.
聂付生教授煌煌50万言的《浙江戏剧史》近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课题成果。浙江是中国戏剧发展的摇篮,学界曾有“中国戏剧半部在浙江”的说法,然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浙江戏剧发展史,目前还较为薄弱,《浙江戏剧史》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项空白。  相似文献   

19.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20.
黄玉峰 《上海教育》2013,(10):61-63
华夏文明主流是来自中原的黄河文明,有着黄土一样凝重、敦厚、中正的特点,这构成了中华文明主要的基调。同时,中国还有形形色色的边缘文化,长江流域孕育出了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这些地方有着独立的鲜明个性。上海、浙江、江苏,在地理上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在是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古代这里称为“吴越”,又叫“江南”。说到江南,人们想到的是温柔的水乡,美丽的姑娘。但是,如果我们上溯到文化的源头,就会发现,吴越大地最初是一个民风彪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