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传播方式,融合了书面文本、语音文本两类文本的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短信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在改变人类书写和交流习惯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群体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手机短信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本特点,以分析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郝晓云 《今传媒》2007,(5):60-61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抓住了当前人际传媒的最新发展及其造成的两大人际交流现象——春节短信拜年、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传言,切近最新热点展开评述,十分抢眼。本文由手机短信在羊年春节期间备受欢迎入手,探讨了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人际传播媒介的相关问题。文章从人际传播媒介系统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剖析了手机短信成为人们愿意选择的人际传播媒介的原因。又以2003年2月中上旬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性肺炎传播期间传言导致人们恐慌为例,评价了手机短信的不利方面。文章向我国刚刚起步的、高速发展中的信息社会发出警示,一醒耳目,值得细读。请看: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体家族中年轻的一员,围绕手机媒体展开的研究也时常见诸专业刊物。本文专取手机短信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全国52个城市的5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11名受访者的访谈,试图从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手机短信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的介入程度及影响力,以及它的影响方向。本文初步验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已呈"短信中介化",这种中介化符合大学生交际心理需求,并且大学生对此持肯定与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全球无数典型社会行动中,手机短信传播发挥了巨大的动员、组织和协调作用,其改变了当代世界政治图景.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短信传播的政治后果、短信传播的社会动员与协调力量的表现,手机的民主力量以及在我国当前政治社会语境中手机短信传播的作为等重大问题在本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6.
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手机短信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已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系统,折射着一定的价值内涵和社会功能.本文从文化系统性的角度出发,认为短信文化具有整合、离散、凝聚三种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传播媒介的社会交往功能日臻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特别是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集通讯功能和社交平台为一体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局限,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本文基于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的视角来解读当今环境下微信的人际传播,并就微信对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短信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成功发送以来,短信传播的发展势头之快令人目不暇接。2000年中国的短信传播发送量只有10亿多条,到2007年则达到了5921亿条,2008年仅在春节假期,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就超过了180亿条。如今,短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被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广泛地认同和接纳,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人际传播中的"关系"与关系中的"空间"问题,追溯城市空间多重性与人际交往多重性的理论源头,阐述人际传播学"城市空间"主题流变的各种视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对人际传播学提出更高要求,并将其置于相关紧迫性问题的研究之中。人际传播学要在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主题上力求有所突破,形成更加令人信服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王怡红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传播,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指向。伦理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追求人际传播价值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儒家的"礼"渗透于人际交往行为中,并体现了社会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